她是北大法学院走出去的民商法学博士,她是北京市一中法院的高级法官,同时她也是北大知识产权学院硕士生导师。当事人叫她张法官,年轻法官叫她“晓霞庭长”,师弟师妹们叫她“霞姐”。一声“张老师”,表达我们的敬意与亲切并存。
第一眼见到她,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老师好年轻呀”。莫非岁月偏爱,不忍在老师脸上留下痕迹?在法官每年几百件案件的工作压力下,很难想象站在眼前的张法官已经工作22年了。但是经过深入的交流之后,才能理解岁月、压力在张法官的经历中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法律与生活构成了她理智与情感交融的多彩人生。
1991年,张法官从财经院校法律系一毕业就进入了法院。1993年知识产权审判庭一成立,她就从此与知产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短期培训,还是攻读硕士、博士学亦或是留学东京大学,无不体现着她作为法律人在探求真理上的孜孜不倦。“我觉得我人生经历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对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张法官的总结显得十分云淡风轻。而我们在与老师的分享中,领略到了一个有着浓厚校园情结,执着进取,生活遵从本性,内心平和淡泊的学生、老师和法官的别样成长记、奋斗史和人生路。
剪不断的校园情结
身为人师,站三尺讲台,是张法官大学毕业时最初的工作志愿,但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成行。但也许是这些许的遗憾,张法官对学校有着独特的感情,我们谓之浓厚的校园情结。而不断地重返校园深造,似乎也成了她满足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
1998年她回到校园,成为人民大学民商法王利明教授的脱产全日制硕士生。因着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即便已经工作了八个年头,仍没有丝毫不适应,转身潜心探寻起艰深的民法基础理论。也正是在论文写作搜集资料过程中,她认识到了日本法律之深之博。毕业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日本东京大学访学一年。同样因着深深的校园情结,2006年,阔别校园6年之后,又考入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师从尹田教授,攻读民商法博士。每一段校园时光,每一夜挑灯研读,都是张法官心无旁骛、潜心学习的真实写照,以至于即使现在的她也常常工作加班到很晚,走出办公楼时,特别是和年轻人一起时,都让她有种刚下晚自习时的喜悦与充实感。
多年的审判实践,多次重返校园的知识积淀,成就了她今天自己审理案件和指导年轻法官办案、指导学生论文的自信,谈及现在作为北大知识产权学院校外导师的身份,张法官感慨“年轻时候的志向,若干年后,以一种不期而遇的方式实现了。”
敬业执着 崇尚尊严
法官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当下在中国,社会对法官维护公平正义寄予厚望,同时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浪潮从未停歇,各方压力不断袭来。但对张法官来说,她的压力往往来自于自己。因为她不仅要求针对当事人负责,做到公平合理解决纠纷,即注重结果,她还要求判决的阐述要符合法律的逻辑和规范,即注重过程。她要求自己的判决能经得住学术界的评价。所以,专注于案情和忠实于法律,用合乎人之常情的道理阐述,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不被舆论左右、不被情绪绑架,尽到法官应有的职责是她的追求。谈及微博第一案“周鸿祎案”,张法官回忆,审理这个案件时,根本没有意识到案件本身那么受关注,完全出于判理论述的需要,一句“微博为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平台”,竟然被媒体评价为首次对微博平台性质和个人言论自由边界进行定性,并在网络上引发铺天盖地的讨论。张法官感慨,如果不是多年养成认真办案的习惯,后来面对大家对案件关注的程度,会感到诚惶诚恐、追悔莫及的。张法官一直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努力着,面对今年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六小龄童肖像权案”,张法官淡然地说,外界对法院的评价认可固然对提升法院的公信力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她之所以提到这个案件,是因为她享受成长的快乐。由于该案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突出,涉及民法和知识产权另个领域的问题,她与法律前辈一起探讨,阅读书籍,将法律解释这一门高深的原来一直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的内容实实在在地运用在了自己审理的案件中,成为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推荐研讨学习的案例。“法官天生本性是尊严”,张法官说。尊严感,让她不敢轻视一点自己的工作,不敢轻视法律。不仅自己审理案件这样,即使她作为庭长听取法官汇报,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帮助提供思路,帮助提醒法官思维更加缜密,帮助把关,而绝不武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干涉合议庭的意见,因为她认为尽管目前大家对庭长听取汇报工作都司空见惯,但是,诉讼法组织法并没有庭长听取汇报这个程序。她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法律的尊严,在工作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上约束着自己。
求学东大 荣耀职业
如果不了解张法官东京大学的留学经历,就不会了解她性格的中敬业、执着精神的养成。2002年,三十六岁已经成为十岁孩子妈妈的她离开工作,离开家人,前往东京大学深造。初入异域的语言交流障碍,对家庭的牵挂,都曾让她内心挣扎;但是,来之不易的访学机会又让她感到无比的幸福和享受。
听张法官说,她是做好充分准备在日本过一年孤独而勤奋的日子的。但是,日本的学者似乎把对他们本国法官的尊重移植到张法官身上,各种学会、讲学的邀请接踵而至。在强烈的语言环境的刺激下,她给自己提出要求,一个月攻克口语。于是,日本到处都留下了她辛勤奔波的身影,课堂、研究室、各种民法学会、知产研讨会会场,那时的她完全进入到一种近乎疯狂的学习状态。她在各种研讨会上发言,她曾是东大判民研讨会上唯一一位与教授们平起平坐并提出自己观点的外国法官,她又是今天回忆起这段生活仍流露出一种“一切都是值得”心情的魅力女人。谈及东大访学的经历,张法官无不流露对东大和蔼可亲、治学严谨教授们的崇敬之情,正是这些教授严厉的治学之风深深影响了她对待学术的态度;通过与日本法官的接触,知道了法官应该对社会起到的作用和受到尊重的缘由。
通过留学,她说她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了,因为实践中的思考才是最有价值的。张法官还说,掌握一门外语不仅能打开和这个世界沟通的窗户,而且通过比较法的研究,同样的问题会在一个大脑里产生不同理解时的撞击,这样会让人看问题更加全面。
在日本人眼里,张法官应该是个勤奋、有诚信的人。在日本她收获了很多深厚的友谊,很多友人至今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今年年初,日本著名的知产老前辈牧野利秋法官八十大寿时,专门邀请张法官去日本,并安排张法官与日本知产界的大腕同台进行致辞。说到这里,张法官话锋一转,她说这是因为“我是法官”,她把她享受的荣耀归于她是法官,归于她的职业。
温暖家庭 尽职主妇
熟悉张法官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丈夫是她的初恋,据说还是“早恋”,朋友们总会拿他们的事情打趣,她也习以为常。女儿不娇气、不霸道,是独生子女中比较少有的懂得为他人考虑的孩子。说到女儿,张法官情不自禁露出微笑,因为女儿是她的粉儿,张法官说被女儿崇拜的感觉非常美好,她夸张地说已经把为女儿树立楷模当成人生的唯一目标了。采访中,我疑惑在女性的职业生涯中,都会有家庭和事业孰先孰后的忧虑,张法官是如何平衡家庭和自己的追求呢?她坦言,人到中年,攻读学位的学习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为本职工作以及相夫教子、孝敬父母与额外的学习都会争抢着时间,分割着你的精力,其实很多事情都需要别人为你承担。就需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有家庭的支持,才能有“闲情逸致”去追求独立自我的空间。她还说,如果为了自己的学习工作而忽略家人,也是一种自私,一定要尽量照顾好家人。但是,她马上轻松地说,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更多的是两者之间的互惠互利。比如装修房子她一手操办,为此,她积累了很多建筑施工方面的经验,审理建筑施工合同纠纷,感觉非常具体非常生动;带家人看病,虽然是家务范畴的,但是,她体验了医生如何告知才能让患者安心,在审理医疗纠纷时,她能基于家庭生活的经验做出合乎人性常理的推断和认定让患者和医院都服判;通过邻里相处,她知道如何判断是非曲直,界定审理的边沿。她说,法官不能脱离生活,法律不能脱离实际,只有出于善良的本性做事,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选择之道 本性使然
人生有很多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当我们希望张法官给我们这等还处在迷茫期的孩子提点建议时,老师非常贴心的提到了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的心路历程。
张法官说大学毕业找工作,算是第一人生路口。这时候做的选择,是本性驱动。作为财经院校法学院毕业的学生,更多人选择了银行或者财政有关的部门。那时的张法官坚持要干专业,她当时就觉得机关里的法律部门不能叫干专业,这是她比较简单的本性所驱使的。她说她喜欢当老师,骨子里特别追求感人的东西,喜欢为人师表。第一选择失败后,她还是比较如意地从事了排在第二位的选择——法院。她说她喜欢主持公正的感觉,这是本性使然。她鼓励我们遵从自己的本性和内心,因为有太多的选择。但是,“一个人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做符合自己真心和本性的事情,就没有怨言,总会充满幸福感”。她认为自己人生的第二个大的路口就是是否选择留学。因为留学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要暂时停滞在国内积累的一切。她最终选择出国留学,虽然会有晋升的延误,但在张法官看来却是“值得”,因为扩大了视野,坚定了信念,遵循了本色。来北大攻读博士学位,也曾让张法官做过一次艰难的选择,那就是身体的病痛与求学的矛盾。她知道如果牺牲身体完成学业对家人不负责任,但是,她乐观地认为如果能回到校园读书,因喜悦而产生的愉悦心情,对身心都是有益的。于是,她一边密切关注着自己身体的变化,一边又一次倾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当她作为在职博士生没有延长一天,并作为优秀博士论文被推荐参加答辩时,她欣慰地感到这次选择是对的。
她喜欢北大,喜欢它浓郁的学术氛围,喜欢它自由的言论空间,喜欢它特有的清静和超脱。正是这种心境和状态赋予了张法官温雅的气质和美丽的人生。
备注:采访者王芳琴,2012级法律硕士,我院校友办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