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砺兵,2006年毕业于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刑法学硕士专业,后进入朝阳法院工作至今,现任朝阳法院审判员、刑事审判庭副庭长。
刘砺兵校友
选择北大与选择法官
谈到在燕园学习的时光,刘砺兵校友表示十分怀念。他将考入北大描述为“毕生的追求和理想”,认为无论是对日后生活的影响,还是性格的养成,亦或是人生的积淀,这段经历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进入北大后,他出于个人兴趣选择了刑法专业。刘砺兵校友感慨道,作为最后一届三年制的法学硕士,当时还会考虑相较于两年制的学生在校园里多一年而是否会耽误工作,但是至今想来,多在校园里学习的这一年,确实是非常珍贵和不可代替的,觉得十分幸运。
谈及为何选择法官职业,刘砺兵校友表示自己不是一位特别擅长人生规划的人,不像当时很多同学的人生方向十分明确,读书时就立志成为知名律师或者法务高管。刘砺兵校友表示自己属于比较散漫的性格,兴趣也比较广泛,没有那么强的计划性,很多事现在看起来可能都是随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当时也多方尝试过律所和国企,但随着进入到后几轮的面试,觉得都与自己的气场并不契合。当时同时还在进行进入检、法的考试,机缘巧合下来到朝阳法院,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偶然,所以成为法官也并非经过精心设计的路径。
既然选择了进入基层法院,就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从最简单、最琐碎的地方开始干起。对于面临就业焦虑的师弟师妹们,刘砺兵校友宽慰道,年轻人有计划性更好,在权衡兴趣和所长作出选择后,就围绕这个目标去努力;但如果随情就势把握机缘,也会另有一番天地。
砥砺深耕十五载
刘砺兵校友在法院工作十余载,审理了三千余件刑事案件,其中不乏难度系数颇高的重大敏感案件。“大屯路隧道飙车案”、北京市首例“非法复制公交一卡通牟利”案、网络大V“立二拆四”非法经营案、跨国网络传播淫秽物品案,每件司法产品都成为他的标签。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法官”、“北京法院刑事审判业务标兵”、“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先进个人”,并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培养计划”。
外人看法官职业以及司法过程可能会认为比较神秘。刘砺兵校友认为这是距离产生的误解。从法学院到法院,在角色认知上自然而然会经历过一个转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结合自身定位和职业发展深入思考。刘砺兵校友坦言做法官工作得心应手,比较“上瘾”,自己也乐于去做这份工作,会琢磨这些方面的问题,如何利用现在的制度,把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公平一些、更好一些。刘砺兵校友提到,做法官也好,还是其他工作也好,首先它是一份职业,就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完成。不管是想获取实务经验也好,还是真的把它当成一个寄托情怀、有前景的职业去对待也好,都不影响你在当下“出演”好这个角色。恳切言语中流露出对师弟师妹们就业的中肯建议。
基层工作面临的是一审的案件,是直接与鲜活的当事人和事打交道。从上级层面而言,法治是高屋建瓴,规则之治;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需要把这些规则适用到具体的案件中,比如民事审判中要分家析产,商事审判中要划定经济利益,而刑事审判则直接涉及到人身自由的限制和剥夺,虽未必生死攸关,但的确也是会切实地影响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调和的,工作中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或者称心如意,作为每天接触这些的法官,需要有自己的一套心理机制去面对,及时进行心情上的调整,向着达到内心平静的目标去努力、去追求。
谈及对法官工作中的哪些方面印象最为深刻,刘砺兵校友表示就是自己的一纸文书、一个判决结果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一个人一生的走向。他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判决宣告无罪的案子。该案宣告无罪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排除了一个非法证据,该违法取证也并不是人们思维中特别令人发指的那种,仅是违背了与辩认程序相关的一个规则。虽然这个规则存在多年,但很少被关注到。在一个合适的案件中,刘砺兵校友发现了激活规则的空间,进而判决无罪。刘砺兵校友坦言,这样的经历对于法官来说也是一个很重大的时刻。通过贡献了一个案例,激活了或阐明了某个规则,这个规则的适用在实践中可能就树立了一个标杆,从而整体上提升整个司法链条的意识,以后在侦查或者起诉中就不会再低于这个标准了,从而促使司法产品品质提升,整体环境向良性发展。看起来只是微小琐屑的案件,实践中可能就是一粒“种子”。规则如果能持续发挥作用,司法生态都在向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规矩的方向发展,更多的人就会因此受益。这就是“种子”的意义。
在理论与实践间架一座桥
除了投身于实践审判工作,刘砺兵校友在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北京朝阳法院,刘砺兵校友接触到十分鲜活丰富的案件实践,挖掘到研究的“矿脉”。他认为,处理了如此多的案件,如果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判了之”,而不进行进一步思考的话,可能就相当于一辈子就做了一个“砖瓦匠”而已。有这么多实践的积累,再结合当初在学校所受的思维训练,将两者结合创造,才能站在上一辈法官的肩膀上进步,体现着司法共同体整体向上的发展过程。十余年来,他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撰写的多篇案例分析入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案例选》等刊物,多次荣获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二等奖、三等奖。刘砺兵校友出版的著作《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刑事审判——主体、路径与方法》是从业十年来的一点一滴经验的积累,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刘砺兵校友对于基层刑事审判工作有所心得,并且产生了进一步将这些经验进行提炼的动力,用他的话说,“如果让这些经验就这么过去的话,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和损失。”人到中年兼顾事业、学业和家庭真的很难,但他想通过挑战再完善一下自己。考虑到以前学的是实体法,诉讼法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一些,自认为在这方面需要再加强一下,于是,刘砺兵校友选择了读博深造,攻读刑事诉讼法专业。
练本事,修身心
对于在朝阳法院工作的法官而言,这份职业确实是一项高强度的劳动。“宇宙第一大院”带来的不仅仅是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体力上的消耗劳动。因为大部分的时间要用来开庭和阅卷,这期间几乎都是静止不动的,这对于身心健康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需要有比较持续的锻炼或者放松身心的活动形式。在身体放松方面,刘砺兵校友比较重视锻炼,例如通过跑步或者去健身房活动来减轻压力,这是从研究生期间直到现在持续保持的习惯。而对于心情方面的放松,刘砺兵校友是通过广泛阅读的方式进行,从古罗马历史到科幻小说统统都是他的菜。正如他所说,“自己只能活一世,阅读则能让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谈到对后辈的建议,刘砺兵校友尤其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的时间十分有限也特别珍贵,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好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北大是通才性的教育,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家都看的差不多是相同的一些内容。大家兴趣各有不同,有的偏学术,有的偏实践,这都没有关系。但是有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像一个地图,遇到问题时知道从哪个方向、在哪个领域去寻找答案,这是很重要的。二是,如果投身司法实践,一个健全、圆融、有弹性的性格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在实践中不会一直都顺风顺水,在学生时代都是天之骄子,任性一点没问题,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态度往往是要碰壁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或者处于停滞的阶段,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理,怎样去面对环境的逆流,这方面的能力还是要尽早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