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强,中共党员,2010年毕业于雷火电竞官网在线法律硕士专业。毕业后历任通州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及劳动争议审判庭助理审判员、审判员、行政庭副庭长、执行二庭副庭长。现任通州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主任、四级高级法官。
心系法治,勤勉向学
尽管已经毕业十年了,孟强校友微信朋友圈的背景图片仍然是北大的未名湖和博雅塔。回忆起那段在北大读书的时光,85后的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怀念。孟强校友本科时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法律基础差底子薄,从研究生入学开始,他对于法律和学术就抱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他看来,北大法学院拥有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最顶尖的学术环境,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最可爱的同学们,因此研究生期间每天怀着谦卑之心,勤勤恳恳地上课和读书,尽可能地充实自我。谈到北大带来最大的收获,孟强校友说,那就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北大精神。思想是行为的核心动力,正是内心对于北大精神的认同,孟强校友才能在学校期间和毕业之后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不俗成就。北大精神正是孟强校友十年工作的精神支柱。
到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法官,孟强校友归纳了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家庭的影响,孟强校友的父亲是一位工作了四十年的老警察,“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父亲从小给他留下的印象,父亲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信条,给他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孟强一直坚信,父亲工作的每分每秒都是无上光荣的,也梦想将来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在毕业之际,抱着“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卫人间之正义,守政法之圣洁”的信念,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法院。其二是在北大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的对法治的信仰。法治并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空话套话,对于每一个法律人来说,我们都被深深镶嵌在这个国家的法治脉络中,法治的成败与我们息息相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怀着这样的信念与激情,孟强校友选择成为人民法官,为法治的实现燃烧青春。
坚守信仰,司法为民
毕业之后,孟强校友扎根基层审判工作,一转眼就是十年。十年来,他审结了各类民事、行政案件两千多件,其中不乏疑难复杂、新类型的“骨头案”。他审结的许多案件都成为了后续审理类似案件的裁判典范。
在孟强看来,法官的职业要素有三点: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有尊严和权威。法官必须保有对法律的虔诚和敬畏,用行动严格执法、维护正义,这样才能带动民众对法律的信心。二是良好的道德品行与良知。法官不仅是案件的裁判者,也是正义的卫道士,法官在裁判时心中应盛满良知,最大限度确保法律正确实施,正义得到伸张。三是司法为民的情怀。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也应以人为本,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每一份判决书,真诚接待每一个当事人。如果法院工作人员生冷硬推、拖延懈怠、不公开不公正,司法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
司法为民不仅是孟强校友对法官职业的信仰,更体现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多年民事行政审判工作让他认识到调解的重要意义,针对不同的案件,孟强校友总结出了“亲情感化调解法”、“求同存异调解法”、“利益诉求分配调解法”、“诉调联动调解法”等调解方法,实实在在的化解了一批纠纷,真正达到了消除矛盾的社会效果。20余面当事人赠送的锦旗,10余封亲手书写的感谢信,是对他审判艺术的最好见证。
立足实践,勇于创新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是孟强校友在成为法官之后的感受。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件中,他体会到了书本中所说的“活的法律”,对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法律规则和法律文件背后的社会事实、社会内在秩序的强大力量,才是法律效力的真正来源。法学理论固然重要,但对法官来说更重要的是司法实践,这才是法律的生命。
在谈到审判的心得体会时,孟强校友分享道,一个优秀的法官不能机械地适用法条,而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案件事实、结合社会常识去析法辨理。诚然,我们需要从立法精神、立法原意方面去理解、适用法律,但当庭审和裁判之时,更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让老百姓听得明白看得懂,从而达到公正审判、服判息诉、定纷止争的目的。
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孟强校友在办案时才能大胆创新:凡是符合立法精神的,凡是符合群众利益的,就可以做出开先河的裁判。在“尘肺病二次工伤认定”案中,他首次对《工伤保险条例》中“患职业病的”的“患”字做出突破性的扩大解释,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定了二次工伤认定的司法审查新标准;在“特殊人群高温津贴”案中,他首次对高温津贴的性质属于工资报酬而不是福利范畴做出了司法上的认定,并明确了发放高温津贴的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此案直接推动了相关审理规则的出台,得到了劳动法学界及广大劳动者权益保护人士的广泛赞誉。
在工作之余,孟强校友还保持着理论研究的习惯。通过对多年审判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孟强校友先后出版了专著《行政法学视域下的公法权利研究》、合著《社会转型时期法院改革路径研究》《法律文书情境写作教程》等。不仅如此,他撰写的多篇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都取得了丰硕的奖项和成果,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型法官。
始于兴趣,成于坚持
一线法官的繁忙,孟强校友尤有体会。高负荷的工作模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结案数量,万万无一失的信访压力等等,都使得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难以平衡。同事们也会互相调侃“现在是住在院里了”。对此,孟强笑言,自己索性不把工作和生活区分的那么明显。比如:在单位紧张工作之余,和同事一起点个加班的宵夜,这样的忙里偷闲就是“工作中的生活”;在家中享受下厨乐趣的同时,利用手机的通讯软件处理工作上的事务,这就是“生活里的工作”。与其纠结何时工作何时生活,不如工作上提高效率,生活中珍惜时间。
最后,孟强校友针对同学们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上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选择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想要做的职业和方向。但正所谓“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在漫长的时间里,很可能需要在很基础、很枯燥、很乏味的工作上坚持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取成功,兴趣就是其中一个令你坚持下去的动力。作为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感天动地的案件,更多的是堆积如山的案卷和千头万绪的调研、宣传;处理的更多是细小琐碎的家长里短、邻里纠纷,要面对的更多是满心期待或者是满腹怨怼的当事人。法官是一个无法短期速成,需要长期持续积累的工作,只有长期的坚持,不被困难所动摇左右,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法官,为中国法治事业贡献力量。
NO°/采访后记
疫情期间,我们的采访主要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尽管是特殊时期,孟强校友的工作却没有减少,用孟强校友的话来说,这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疫情使得司法审判工作整体放缓,全年均衡结案压力增大,但也为线上立案的推广与互联网在线庭审的发展提供改革的动力;疫情防控期间办公限制多,联系当事人困难,但也使孟强校友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回顾以往审理的案件,总结审判经验;疫情会带来很多审判管理的新矛盾、新问题,但也可以调研、思考与总结审判管理精细化的路径及缩短案件流转周期的方法。展望未来,孟强校友说,首先仍然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到最好,同时争取抽出时间,总结记录下自己司法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争取再出一本书。
从孟强校友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勉务实的实践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司法工作中,为建设法治事业燃烧自己的青春;我们看到了一位敢为人先的开拓者,他怀揣信念,勇敢创新,为中国法治的推进踩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我们从孟强校友身上看到了许多北大法律人的影子,他们是时代的中流砥柱,为中国巨轮的前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