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广中心二十七层的一间办公室里,法律文书摆满了宽大的办公桌,电脑键盘上发出清脆的敲击声,案头的瓷画是未名湖的一泓秀水。
陶景洲从繁忙的事务中热情地伸出手来。话语清楚明快,眉宇间神采奕奕。话题就从他的经历开始。
求学路
手里的名片写着"陶景洲,法国律师,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令人顿觉这位法律系77级的师兄业绩不凡。陶景洲笑笑:"我的起点很低。家乡是安徽界首,小时候家里很穷,我是穿姐姐的衣鞋长大的。后来全家人节衣缩食地供我上学。中学毕业我就下了乡。1977年我考上了北大法律系。妈妈本来不想让我离开家,悄悄帮我把志愿填成了安徽师范学院,但我坚持认为只有第一流的学府才能出第一流的人才,最终还是来到了北大。"
北大四年的本科学习开阔了陶景洲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八十年代初的本科毕业意味着一份安定而有地位的工作,陶景洲却把目光投向了更高处。"我想,要进入社会的高层次,就要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出国留学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于是陶景洲参加了在当时还少有人问津的出国预备研究生考试,在1982年作为一名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最早的公派留学研究生前往巴黎就读。
尽管身处浪漫之都,巴黎的浪漫气息对24岁的陶景洲来说却非常遥远。他每月的全部费用是1900元的中方奖学金。然而他拥有一腔激情和对未来的不灭憧憬。不懂法语,从头开始。陶景洲从路旁店名学起,半年之后闯过了语言关。他攻读学业,结交名士。在出国的第三年成为第一个进入法国律师事务所的中国学生,同时继续完成他的博士论文。
"我获得硕士学位后开始找工作。由于是个异国人,很多事务所并不接纳我。有人劝我先去卖菜,我坚决不干。法律是我的理想,再困难我也要咬着牙坚持下来。"回想当年义无反顾的选择,陶景洲感慨良多。
终于,1986年,28岁的陶景洲登上了巴黎第二大学、第十大学的讲台,以法文讲授中国经济法课程。同年他在《国际比较法》上发表《中国的最高人民法院》,促成了法国行政法院与中国最高法院的首次接触。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才华,陶景洲在法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壮志难歇
1991年,陶景洲回国负责高特兄弟事务所北京办事处。当时他没有自己的客户,只有六名员工。"树立信心,打好第一仗"。陶景洲以他惯有的韧劲在高特创业。他不局限于上门的客户,而通过举办各种经济法律研讨会和知识讲座,如反倾销诉讼、国际贷款交易,来叩开客户大门。到97年秋,陶景洲办过的案子标的总额达几十亿美元,事务所已发展到36位成员。面对回国六年取得的成绩,陶景洲告诫自己要居安思危。为此,他的日程表上有了超时的工作和无尽的商务出行。
在陶景洲的办公室墙上,有两个很醒目的大字:难歇。他解释说原来是四个字:壮志难歇。"我觉得这样更好,总有一种危机感在不断地鞭策着我该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只要心中有梦想,人就不会垮下去。"
真诚寄语
"北大的四年让我拥有了一种信念,坚信凭着自己的双手一定能成为somebody。"陶景洲这样评价自己在北大的最大收获,"这个园子里的人决不能甘于平凡,乐于安康。"
谈及留学法国的经历,陶景洲坦言从中受益颇多。"中国的法学教育理论性强而实践不足,西方正好相反。两者结合正有裨益。"同时,他说留学也有一个文化吸收的问题。只有真正融入那个社会,才能学到深层次的东西。陶景洲最后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最初设立的理想对他今后的成长和最终达到的目标很有关系。如果我当年选择当售货员,也许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永远也成不了大律师。"
走近陶景洲,感受他对理想的执着。不管是在坎坷的昔日还是在顺利的今天,始终支持着他的,是一种向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