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文院长、潘剑锋书记,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金秋季,莘莘学子进燕园。看到这么多年轻的新面孔,感受到满堂的青春活力,我内心也洋溢着欢悦和祝福。在这个值得同学们永久纪念的日子里,我愿代表法学院的全体老师和员工向 2017 年入学的全体法律硕士生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祝贺,欢迎你们加入到北大法学院这个法律人的共同家园,祝贺你们在燕园开始新一轮的学习生活。
各位同学跋山涉水迈进了法学殿堂,即将在北大接受三年严格的法学训练,着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祝愿你们学业有成、收获满满。研究生阶段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知识的研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进入主流社会的入场券,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要经历思想的洗礼和升华,确立起一种理性健康、坚守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你们中间的多数将来有可能成为新一代法务工作者或研究者,要成为韦陀式的现代护法者。这意味着你们将承担起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以法律为武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参与国家法制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发展。这可是一份沉甸甸的崇高而艰巨的使命啊,我们需要问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思想准备,能否承受得起这份社会担当。我们正处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来还要走过一段为时不短的艰辛路程。我们面对的将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是难以预料的职场挑战与考验,任重道远。古人说,己不正无以正人。对于一个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的法律人而言,更严苛的要求也许不是法学专业素养和法律操作技能,而是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自身的品行和定力。北大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应该是一代又一代像我们先辈一样的国家栋梁、民族脊梁,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够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自己的正能量,留下无愧于人生、无愧于北大的记录。
从年长者的眼光看,一个人能否得到社会认可,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干和业绩,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德行和操守。从成功者的经历看,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平衡并不是来自物欲权欲的满足而是对社会的奉献,是自身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净化。在我来看,理性、良知、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所有社会精英最起码、最基本的人生信念。坚守这种信念,就会不走或少走弯路,失去这种坚守,就难免身不由己地走向人生悲剧。现实生活几乎天天都在向我们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教材,我想,年轻朋友们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的时候,一定能够以史为鉴、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是属于 40 后的人,从教快四十年了。在你们这个年龄段时,我还无法获得上大学的权利,还在文革浩劫中煎熬,在北大荒摸爬滚打,前后耽误了十多年。我们这一代人也被称为老三届,年届古稀,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大约有两千万人体验过上山下乡的艰难岁月,经受过回城后改革开放中的筛选浮沉。我们中间虽然也不乏凤毛麟角者,千锤百炼,脱颖而出,光彩照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但绝大多数知识青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无法得到恰当的历史机遇,不具备相应的竞争力,终其一生处在社会最底层,人称之被社会边缘化的一代。但恰恰是这一代共和国同龄人却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能够理性看待个人命运与国家曲折历史的关系,始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令人尊敬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来源于文革前的教育。这一代人是在理想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教育很成功的一点是让我们有很强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于与他人的关系,能够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承受人生的种种磨难,保持正直阳光的品行,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力求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虽然这一代人有足够理由去抱怨历史和社会的不公,但是他们宁可选择以德报怨,抱持充实自己、奉献社会的基本信念,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想老三届的人生经历能够验证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力量,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今天,我讲这些离你们十分遥远的故事,实在无意要把老一辈的价值观强加给年轻一代,那是不合时宜的。我只是想在你们研读法律、规划人生的起步阶段,能够为大家提供某种历史借鉴,启发大家思考一些法律专业之外的人生哲理,有助于树立起一种健康理性、风雨不侵的人生观。我相信,法学院的老师们也会乐意在教学之余同各位同学交流为学为人的心路历程。
北大之美在于它的精神魅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一代代北大人的追求和寄托。我期望三年后你们走出燕园的时候,不仅仅满载着法学殿堂的精华,而且怀抱着理性、良知、社会责任的人生信念,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实现自我、回馈社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一次祝贺同学们开始在燕园的全新生活,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学习愉快,收获满满。
谢谢大家。
(2017 年 9 月 4 日于法学院凯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