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Shinya Murase教授应北大国际法研究所邀请, 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王铁崖国际法系列讲座”。
村濑信也(Shinya Murase)教授,现为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国际法协会日本分会执行委员会主席,曾任上智大学法学部教授,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村濑教授在国际法理论、国际环境法、国际争端解决等多个领域有深厚基础和很高的学术造诣,已出版多本著作,如《国际法的经济基础》、《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变革时期的国际法委员会》等等。
村濑教授以“Critique: ILC Work on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为主题, 对国际法委员会在国际习惯法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批判。本次讲座由李鸣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文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廖诗评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晓华老师、我院易平副教授、陈一峰老师等出席了讲座,北大国际法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同学也参加了讲座。
村濑教授首先对国际法委员会的历史和工作机制进行了介绍,对国际法委员会选择国际习惯法这一过于学术性、具有模糊性的主题开展编纂活动的合适性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村濑教授认为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很可能会令国际习惯法丧失原有的功能和作用。随后,通过将习惯法形成过程的动态性与作为证据所需要的静态性相对比,教授指出了对习惯法进行编纂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此外,仅仅依赖国际法院的司法判例来开展习惯法编纂活动也是远远不够的,国际法院的判决并不能为我们呈现出习惯法问题的全貌。村濑教授还对习惯法的两个构成要素、条约和习惯法的关系、一贯反对国和区域习惯等问题作了极具启发性的讲解。
村濑教授冷静客观的态度、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与会师生们踊跃发言和积极提问,就习惯法的构成要素、条约与习惯法、习惯法与一般法律原则的关系、一贯反对国和中国南海“九段线”的习惯法渊源等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热烈讨论。最后,陈一峰老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习惯法在国际法体系中具有非常基础性的地位,习惯法概念正是由于其具有灵活性,才能为国际社会和人类在面对不断产生的挑战时能够作出创新而留有余地。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对国际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其当下工作中的局限性。村濑教授的讲演启发我们思考联合国和国际法委员会今后如何更好地为国际法治作出贡献等诸多深刻问题。
文/章璐 图/于浩、杨肯 北大国际法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