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上午九点,“大宪章八百周年研讨会”在凯原楼307会议室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横跨法学与历史二个学科的学者以《大宪章》颁布八百周年为契机,认真梳理文本,探究意义,并就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共分四个单元,按照会议的议程,每个单元由二名学者发言,分别来自法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随后与会人员就上述发言展开讨论。第一个单元首先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研究员李红海老师发言。李红海老师长期致力于英国普通法研究,他的发言对《大宪章》产生的背景及过程进行了细致而独到的梳理。他认为《大宪章》的产生有四个重要的背景,包括约翰王本人的个性、盎格鲁-撒克逊追求自由的传统与诺曼集权的传统之间的博弈、与法国的复杂关系以及与教会的复杂关系。随后李老师又详细阐述了《大宪章》签署的整个过程,以及后来几个不同版本的出台过程和《大宪章》在中世纪及更后来的发展和演变,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供讨论。接下来发言的是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程汉大老师。程汉大老师是国内英国宪政问题方面的专家,因此对《大宪章》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大宪章》里面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斗争与妥协、权利与权力、规则与原则以及长效与普世。程汉大老师进而认为,《大宪章》能够历时800载而辉煌不减、威力犹存,源于其建立在开放性基础上的价值普世性。在本单元的自由讨论阶段,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年研究》编审张芝梅老师、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老师等都做了精彩的发言。
(李红海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
(程汉大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
第二个单元的发言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孟广林教授师和王云霞教授。孟广林老师长期致力于英国封建政治史、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他主要论述了《大宪章》的历史底蕴。孟广林老师认为,占据学术研究主流的是发掘《大宪章》内部与现代社会需要所吻合的诸如“民主”、“法治”之类的思想内涵,但是封建性才是构成了大宪章的历史底蕴。在16世纪90年代前,大宪章在法学家视野中只是一份极其普通的王室法令而已,只是到了17世纪初,《大宪章》 才被柯克等法学家及其后的辉格党加以重新诠释与阐扬,并赋予了它以反对君主专制、建构资产阶级宪政体制的“现代性”。孟广林老师还认为,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将大宪章“穿越式”的与现实机械对接的做法。接下来发言的是王云霞老师,她的发言重点关注如何看待欧洲大陆的那些大宪章,例如德国历史上的《黄金诏书》,通过与英国《大宪章》的比较,看欧陆的那些“宪章”因为什么没有产生英国大宪章那样的影响。王老师视角独特,发人深思。在自由讨论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老师等人做了发言。
(孟广林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
(王云霞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经过上午精彩的二个单元的讨论之后,第三个单元的讨论在下午二点举行。本单元同样安排了历史学界的学者与法学界的学者之间的对话。首先发言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仝宗锦老师。仝宗锦老师在发言中认真梳理了英国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对大宪章的研究。他认为,布莱克斯通把大宪章作为最古老的宪法,其和柯克的看法是相近的,布莱克斯通还认为,大宪章塑造了英国议会的组织形式。仝宗锦老师还就大宪章一方面是人民权利保障,另一方面本身是英国国王赐予的这一问题作了独到的讲解。第二位发言的是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蔺志强老师。蔺志强老师选择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对《大宪章》进行解读,他重点阐释了《大宪章》里的核心词汇“Libertas”,并认为libertas等于liberty等于自由是对《大宪章》及其价值误解最深之处,也可以说是所有误解之源,而更恰当的翻译应该是“特许权”。蔺志强老师认为,《大宪章》是还原旧秩序的保证,而非开拓了新秩序。二位老师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庆华老师,上海大学访问研究员蒋狄青老师,神华研究院研究人员毕竞悦老师等就二位老师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仝宗锦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
(蔺志强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
第四个单元安排了二位致力于《大宪章》研究的青年学者进行对话,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王栋同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源同学。王栋致力于《大宪章》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其发言侧重于探究19世纪诸学科兴起并逐渐分离以来对大宪章的不同研究路径和解释框架,试图借助研究路径和解释框架对大宪章的知识发展进行发掘和梳理。王栋认为,19世纪对大宪章的研究产生了诸多变化,这根源于现代社会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李源重点探讨了柯克对大宪章的解释以及这种解释对后世理解大宪章的重大影响。他认为当前国内对《大宪章》的研究主要是历史学的进路与政治哲学的进路,而法学路径却缺位。基于此,他从法学研究的视角,认真分析了柯克对《大宪章》进行解释和适用的原则,并对其意义进行阐发。
(王栋在研讨会上发言)
(李源在研讨会上发言)
研讨会最后,贺卫方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他感谢了各位与会的学者,并对《大宪章》的价值,特别是其现实意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整个研讨会气氛热烈,研讨深入广泛,参会者普遍感觉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