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历史与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法学院兼聘副教授、雷火电竞官网在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陈利作为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全球化与比较法律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以“学术之路:先行与后进”为题举办了讲座。本讲座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主办、雷火电竞官网在线-耶鲁大学法律与政策改革联合研究中心协办。雷火电竞官网在线院长、党委书记郭雳致欢迎辞并作点评。讲座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院长助理左亦鲁主持,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副院长戴昕,雷火电竞官网在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教师阎天担任评议人。会场近五十名学生与主讲嘉宾进行了互动讨论,反响热烈。
本文以文字实录的方式呈现讲座核心要点。
陈利:
本场讲座中,我将从个人学术历程的回顾总结、《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对谈集》记述的廿余位学者治学路径以及北美学术界观察体会三个部分展开。
关于我的学术之路,我认为要及早思考人生目标及其优先顺位,明确理想型工作的涵摄范畴,探寻平衡理想和现实的生活方式,并对短中长期目标的难易程度、实现方式、推动助力等要素加以具象化。学术和人生是两个不同概念,学者更需考虑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与家庭成员合理分配家庭抚养和教育负担对于学术从业者尤为重要。此外,学生时代的规划路径和最终的实际发展方向往往不尽相同,甚至颇有差距。因此,同学们不要过早为人生“设限”,不宜陷入“先入为主”的固化路径,而是应当多方探索、逐渐确定热爱所在,把握好时代契机。
从理想角度来说,学术界很多泰斗级人物认为学术是一个志业,学术研究的核心特质是富有责任感与使命感。从现实角度来说,我认为,学者首先要坚定对真相的追求和探寻,守住学术研究的“底线”和“基线”,这是学术基本要求。其次,学术研究需要求知的激情,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求,抑或是对新材料、新方法、新思想的探寻与求索,这份激情和热爱会支撑自己在求学路上克服万难、行稳致远。诚然,学术研究并不会直接带来物质财富,但却可以创造精神领域的自由空间。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往往是寂寞和艰辛的,途中的诸多诱惑极易使意志不坚者迷失本心,因此更需要对学术具有发自内心的热忱和坚守,要在充分考虑各相关要素的基础上审慎选择。从事学术还需要不畏权威、勇于挑战的宝贵品性。学者要不断挑战自己现有智识的局限性,突破生存环境、自我经历和个人背景带来的束缚,拒绝“画地为牢”,勇于“放手一搏”。
此外,为人和为学二者密不可分。明清史学者高彦颐在为我的新书《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对谈集》撰写推荐语时曾着重强调了“学者的热情、专注、责任感和宽容心,及其在学术之路上弃而不舍的精神”。治学之道同样可窥见为人品性,责任感、宽容心不仅应体现在学术作品中,更应当体现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
仅在法律领域内求索固然可贵,跨学科、跨文化、跨语种的研究更会带来新的思想启发和科研灵感,甚至可以藉此找到突破前人研究瓶颈的捷径。但需注意的是,单纯引入各个领域的观点和方法尚不足够,跨学科研究最忌盲目堆砌、罗列材料,优质的跨学科研究需将各领域研究范式融会贯通,使其自成一体、浑然天成。
评议环节
郭雳 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陈利老师的学术特质兼具中西方特色。他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历史,且又长期在西方求学和任教,这种经历形塑了陈老师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学进路,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颇有启发。最近中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此背景下我们更要将个人学习生活与法治文化紧密联系,将所学所能奉献于法治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
戴昕 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副院长、长聘副教授
陈利老师强调了学术研究需要勇敢探索,这既体现在个人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方面,也体现在治学的研究路径上。就前者而言,如今同学们往往对个人课业学习、求职路径的规划较为保守,缺少突破现状、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和魄力。就后者而言,现在的学术文章不乏“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整体风格四平八稳,被束缚在现有的框架体系之内,缺少真正的亮点和闪光点。
对于跨学科研究路径,以历史学研究为例,国内的传统史学更侧重对史料的运用和释读,强调以史实为基础;国外的历史学界则强调将社会科学理论融入历史研究之中,结合理论解读历史资料,并不局限于某个学科的特定理论、特定方法,并不受限于某种固化标签和学科边界,而是真正以研究议题、研究对象为归旨,以“讲清楚问题”为根本遵循,这才是良好的学术状态。
阎天 雷火电竞官网在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雷火电竞官网在线长聘副教授
这次讲座的名字是“学术之路:先行与后进”,藉由这个名字,我希望展现陈利教授这一代的学者和同学们在学术之路上的共性与差异,开拓新格局、启发新思想。就跨学科研究而言,陈教授这一代人勇于探索多学科交叉研究,而同学们似乎更倾向于固守在某个小学科的范围之内。以我个人为例,我的研究涉及劳动法、宪法、行政法、人权法、法律理论、法律史等多个领域,我的一些作品也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我期待并坚信今天的讲座可以真正实现代际对话和思想共鸣,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新鲜空气和源头活水。
问答环节
提问一:请问陈老师在从J.D.转向历史学Ph.D的关键节点,内心是如何抉择和衡量的呢?
陈利:这与我在国外的求职路径相关,国外就业市场相对偏好“J.D. Plus”,往往需要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来加持偏向实务研究的J.D.学位,而我对于历史一直具有智识上的浓厚兴趣。加之我个人并不习惯律师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因此选择攻读历史Ph.D学位。
提问二:请问您早年求学期间接触的政治科学研究进路是否会对您现有的研究产生影响?
陈利:我所接触的各个学科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现在的研究。我对法律、政治、文化三者间的交叉研究非常感兴趣。政治学可能侧重制度性权力表现的研究,我则在法律制度层面的基础之上,探析权力在司法实践层面、“个体-社会”互动层面的表征。以清代秋审和秋谳大典为例,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法律和政治多学科的议题,我需要将不同学科的材料分类搜集、整合、分析、阐释并加以灵活运用,这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和挑战权威的意识。这种品性和能力可以触达各个学科、各种职业的底层逻辑。
如今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大数据对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固然会对原有的法学研究进路、法律实务进路有所冲击,我们更要化挑战为机遇,用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赋能。
提问三:您在赫尔辛基参与学术会议时提交了文章,为什么后面会议论文集未能收录您的论文?您和当时参会的国际法史学者现在是否还保留着学术上的沟通对话?中国帝国史、中国法律史在北美最前沿的问题是什么?
陈利:第一是因为我当时认为这篇围绕清代“天命”对于政权合法性影响的论文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司法正义进一步结合论述。第二,我和当时的参会学者们仍有学术来往,我还参与了他们的书评撰写、文集汇编等学术工作。第三是中国帝国史、中国法律史在国外的研究圈子相对较小,属于比较小众的领域,现在较为前沿的是做跨学科的国际法史研究,和国外主流话题进行对话。
提问四:您如何看待主观感情或者个人经历与自己所选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
陈利:以高彦颐的妇女史研究为例,《闺塾师》讲述了精英家庭的子女有机会获得教育,驳斥了“旧社会中国女性没有知识”的陈说。对此,苏成杰批判其研究对象过于“精英化”,缺乏代表性。后期高对妇女裹脚、绣花鞋、砚台史等物质文化议题展开研究,这都与其对女性的关怀息息相关,可见个人情感和研究课题是密不可分的。
我认为学术研究要顺从本心和兴趣,由于在国内求学期间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较为深厚,我对帝国主义侵略有较为强烈的情感立场,所以,我的第一本书即是围绕中外关系话题。因此学术和自己的生命是无法分开的,学术研究终究会反映学者的人生历程。但要注意避免“既当法官、陪审团又当检察官”,要秉持客观中立的研究态度和立场。
提问五:我想为当代学者略作辩护,有时所谓的“画地为牢”可能不仅是勇气的差异,更是因为面临的壁垒比起上一辈人更为坚固和难以突破,您觉得这种状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戴着镣铐跳舞”?
陈利:我先阐明一下,我没有贬低当代学者勇气之意。在面临当今的现实情况时,作为“社会人”需要兼顾理想和现实,做出适当的妥协是必须且合理的。我这本书里的每个学者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没有所有的“学术模板”或者普世的学术道路供人们模仿,共性仅在于对学术的坚持和热爱。
提问六: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自信和勇气?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找寻“停止点”,以防过度跨界丧失原有的学科积淀?
陈利:可以用项目、论文带动对新的学科的学习和领悟,不要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从具体话题切入,踏踏实实学习文献综述,阅读经典著作,了解学者对话和互动。至于“停止点”,学问上的满足永远没有终点可言,但为了平衡理想和现实,我们需要结合个人精力和规划适当“中止”。
提问七:我们这代人往往缺乏追逐兴趣的勇气,瞻前顾后怯于迈步,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进入学术殿堂呢?
陈利:是否从事学术事业这一选择,无法划出泾渭分明的边界和基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者身上体现着一些共性特质,那么拥有这些特质可能可以做学术,但没有这些特质也可能做得更好。这不同于一个“菜谱”式的标准,终究还是要回归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加以考量。
提问八:如何看待学术研究选择过去和当下的研究议题之间的张力?
陈利:不以当代作为指引并不等同于不做当代议题的研究,并不代表不关注当下社会生活,并不否认现实关切。
开讲学者简介
陈利教授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法律博士(J.D.)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Ph.D.)。他现任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理事兼编辑,《法律与历史评论》、《世界史杂志》以及《法律与社会调查》等英文学术期刊编委。他曾任多伦多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主任、纽约州注册的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首任会长。陈利教授主要考察16世纪以来在中国史和全球史中的政治、文化和法律三者的互动关系和影响。他的第一本英文专著Chinese Law in Imperial Eyes: Sovereignty, Justice, and Transcultural Politics (Columbia, 2016)获美国法律史学会2017年Peter Gonville Stein最佳著作奖荣誉提名,亚洲研究协会2018年中国研究领域最佳著作列文森奖。他的书籍《帝国眼中的中国法:主权、正义和跨文化政治》中文版计划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学术论文集《帝国时代的法律、知识和权力》也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书简介
2023年9月,陈利与白若云合编《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对谈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中的二十余位对谈学者包括了十多位国际重要专著奖获得者,对谈的内容涉及了此前半个世纪在历史学、法学、比较文学、社会学、性别研究、媒体研究等领域中的重要学术议题和方法。读者不仅可由此借鉴各种跨学科学术洞见,亦可深入了解国际知名学者成长之心得和近距离领悟学术道路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