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4日至8日,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研究生院和法学院主办,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与国际诉讼法学会协办的2022年“比较民事诉讼法学前沿”(第三期)研究生暑期学校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也得到了观得法律和北大法宝的特别支持。本次推送的是整个暑期学校的全景回顾,包括首日研讨会和四天的暑期学校授课的全部内容,并且以雷火电竞官网在线院长潘剑锋教授的开幕致辞开头,以暑期学校项目负责人傅郁林教授的闭幕感言结尾,以介绍整个比较民诉暑期学校的活动。
目 录
1. 暑期学校的活动概况
2. 暑期学校的开班仪式
3. 潘剑锋教授开幕致辞
4. 首日研讨会中文单元
5. 首日研讨会英文单元
6. 暑期学校的八次授课
7. 傅郁林教授闭幕感言
8. 暑期学校的会务团队
一、暑期学校的活动概况
本次暑期学校以“在线诉讼的最新发展与理论动态”为主题,邀请海内外知名民事诉讼法学教授就相关研究领域进行深入讲解与交流,共安排1次比较民事诉讼法学方法研讨会(包括中文与英文两个单元)与8次专题授课(6次中文课程,2次英文课程)。研讨会和讲座后均设立提问环节,鼓励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考虑到疫情防控,授课和讲座均以线上的方式展开。截至2022年6月19日24时,本次暑期学校共收到报名申请234件,符合形式要件的报名申请189件。申请者包括来自数十所高校的青年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本次暑期学校确定招收来自各单位的学员80人,其中包括青年学者15人、博士研究生(含待入学的博士新生)27人、硕士研究生(含待入学的硕士新生)34人以及本科生4人。正式上课前,各位授课专家陆续推荐了不少参考资料,很多学员都为了暑期学校的集中学习作了精心准备。
二、暑期学校的开班仪式
7月4日,暑期学校举行开班仪式暨比较民事诉讼法学方法研讨会,共设置中文与英文两个研讨单元,中外民事诉讼法学专家共同就比较民事诉讼法学方法展开了丰富而具有深度的研讨,学员们也积极参与思考和互动,充分展现了民事诉讼法学与比较民事诉讼研究的魅力。
开幕致辞环节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傅郁林教授主持。傅郁林教授首先对与会的各位老师的参与和同学的踊跃报名表示了热烈欢迎,希望在各位专家的理论剖析的引导下,各位学员能够打好比较法方法论的基础。
傅郁林教授致辞
雷火电竞官网在线院长潘剑锋教授随后致辞,代表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对于各位来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潘剑锋教授欢迎各位嘉宾、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在积极参与研讨和课程的同时,对暑期课程的后续开办提出有益建议,并在与外国学者的交流中展现中国学者的风采。
潘剑锋教授致辞
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张卫平教授致辞,对召开本次暑期学校表示热烈祝贺,对在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克服重重困难召开此次暑期学校的主办方以及参会的诸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张卫平教授指出,以比较的心态学习域外的制度,是近年来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卫平会长致辞
此后,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唐力教授作为兄弟院校代表致辞。他表示,雷火电竞官网在线举办本次课程有利于国内民事诉讼法的人才培养,让各个院校的同学们能够聆听学术大咖们的真知灼见。他希望明年能在北大法学院线下相见,并预祝本次暑期学校圆满成功。
唐力教授致辞
最后,协办方观得法律代表姜强博士致辞。姜强博士通过分享自己的实务经历,强调“比较民事诉讼法学前沿”课程是产生足以指导实务的理论共识的上佳土壤,并希望能够继续作为协办方深度参与。
姜强博士致辞
三、潘剑锋教授开幕致辞:来自北大法学院和民诉专业的欢迎
各位嘉宾、老师和同学:
欢迎各位参加北大法学院主办的第三届雷火电竞官网在线“比较民事诉讼法学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疫情的原因,我们遗憾地只能在线相见。但是,透过屏幕,我分明感受到了各位参加暑期学校的热情和对学术互动充满期待的样子。感谢并欢迎你们的参与!
暑期学校虽然冠名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主办,但实际上,从参加活动的学生到授课的老师,都集中了全国优秀法学院的民事诉讼专业的核心力量。我们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的会长张卫平老师也满怀热情地莅临指导,清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台湾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最高人民法院等兄弟单位都有专家参加本次活动。在此,我代表北大法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作为活动组织者的北大团队,因我们的暑期学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越发感觉到压力不断增加。其中,在招生环节,我们就特别需要一方面考虑在招生名额有限的情况下确保我们的暑期学校的教学质量能水涨船高,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满足越来越多的报名学生在不能被正式录取的情况下有参加学习的机会。在暑期学校准备期间,以傅郁林老师为核心的组织团队,可以说最近两周是夜以继日的工作,十分地努力,付出了辛劳。我也代表学院对他们表示感谢。但是,准备工作和暑期学校活动的内容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有不尽人意之处,还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体谅。
据傅郁林老师介绍,本次暑期学校共收到报名申请234件,比去年增加了44件;确定招收来自海内外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学员80人,其中包括青年学者15人、博士研究生27人、硕士研究生34人以及本科生4人。其中,青年教师达到15人,相比前两届有所增加;本科生的数量则继续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和去年持平。全部学员分别来自雷火电竞官网在线、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43所高校,比去年增加了5所,暑期学校吸引到更多不同学习背景的同学参加。参与学员人数最多的几所高校是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暑期学校中,有14名硕博同学和7名青年学者也曾是去年暑期学校的参与者。在招收正式学员之外,此次暑期学校也开放了线上旁听的报名渠道,至前天就收到了近300份旁听报名表,这个数目这两天还在继续增加。我也向参加旁听的同学们致意,欢迎你们同样在线上参加暑期学校的学术活动。希望同学们都能在虚拟的北大法学院的会场上,感受到我们的坚持与热情。
潘剑锋教授致辞
借此机会,我还想表达一下雷火电竞官网在线的办学理念:雷火电竞官网在线的一切工作,服务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最近一些年,我们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诸如开设案例研习课程、实务课程、比较法课程、阶梯讲座、全球讲席讲座、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讲座、培训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辩论赛等等,都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法律实践能力和国际法律业务能力为导向,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校外同学能从我们的项目中获益,因此,最近几年,我们的一些项目也对国内部分法学院校的学生开放。我们知道我们的责任:雷火电竞官网在线不仅仅是北大的法学院,它也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更多的法科学子提供学习的机会。此次暑期学校的举办,也是我们办学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
本次暑期学校的主题是“在线诉讼的最新发展与理论动态”,主要聚焦在电子送达、在线开庭与电子证据三个分主题,紧贴时代挑战,兼顾基础理论,且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一如既往,本次暑期学校将安排1场中英文的研讨会和8次授课,强调前沿知识的讲授和专家与学员的互动。
各位朋友,我们的暑期学校今天的议程是关于比较民事诉讼研究方法的研讨。在欢迎各位老朋友的精彩发言的同时,我也特别期待我们更年轻、学业背景更多元的中青年学者们,能够向我们和各位听众朋友介绍你们最新的想法和研究成果。你们是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希望,也是更年轻的同学们的榜样。尤其是,在晚间的英文单元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代表中国一流青年学者的水平,与域外学者充分交流,展示出你们的卓越、专业和真诚的风采。
预祝暑期学校成功,预祝同学们都能收获满满。
代表北大法学院,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们的参与。我的致辞就到这里。谢谢。
四、首日研讨会中文单元
第二单元为主题发言环节,继续由傅郁林教授主持。台湾大学教授沈冠伶、复旦大学教授段厚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品新、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何帆和雷火电竞官网在线长聘副教授刘哲玮进行了主题发言。
沈冠伶教授以“民事诉讼法之比较法”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她指出比较法不是法律本身,而是不同法律乃至不同法秩序的比较,要实质性地探究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法律下会有怎样不同的解决方案。
沈冠伶教授发言
何帆副局长分享了自己亲身参与司法改革的感受,指出在审判组织与程序转换、法院属性与管辖配置、法院设置与审级职能三个方面,外国的成文法和相关部门对于制度的评估报告都给司法改革带来了很多启发。
何帆副局长发言
段厚省教授提出在比较法研究中既要强调于视野的开拓,也应当注重我国的本土资源。强调民事诉讼的“对话”本质比较法的研究应当注重不同表象之后的共性,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观察法律现象。
段厚省教授发言
刘品新教授以“基于同一规律的二重比较”为主题作了分享,强调在电子证据领域的比较法研究应坚持“节点”的视角,要在纷繁复杂的不同法域的规则、乃至于学科之间差异颇多的话语之间寻求根本的同一规律。
刘品新教授发言
刘哲玮长聘副教授讲解了“比较法学习和研究的三个层次”,认为为了解决法学方法的“幼稚”感,需要在“理念-制度-模型”三个层次上进行比较法的学习,最终达到在全面理解比较法之后,搭建用于解释重要理论疑难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的境界。
刘哲玮长聘副教授发言
主题发言环节结束后,6位与谈人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经验,进一步阐发对在线诉讼相关议题的思考与心得。
北京师范大学刘荣军教授提出,在从功利性的比较法转向功能性的比较法的过程中,结合本国实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缺少正确的方法论、功能论和体系论的理念指导,也难以取得预想中的成果。
刘荣军教授发言
广州大学陈刚教授认为,体系化的知识才能叫做科学,民事诉讼法学必须借助学术方法才能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社会科学,而“法系意识分析方法”这一立足于中国民事诉讼法制、并以完善中国的民事诉讼体制为最终目标的学术分析方法在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
陈刚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王福华教授将暑期学校一贯的主题“比较研究”和本次课程的主题“在线诉讼”结合起来,认为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不能仅寄希望于“向外国取经”,而更涉及法律本质的问题,其理论争议背后都反映了根本性的社会意识的张力。
王福华教授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林剑锋教授从司法实践中对于比较法的几个基本误解入手,提出欠缺体系性的思考和检讨与望文生义式的片面理解在借鉴外国经验时导致制度功能异化,最终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林剑锋教授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纪格非教授认为,随着立法的精细化,对于具体立法技术的探讨也引起了对于比较法的进一步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不应当局限于一条一款,而应当建立在对于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融汇理解的基础之上。
纪格非教授发言
国家检察官学院杨会新教授提出,我国则对环境公益诉讼和消费者公益诉讼基本上作出了一体规定,并未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较法的研究在这一方面可能让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思考。
杨会新教授发言
会议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后,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曹志勋助理教授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任重长聘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袁中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丁副教授、中山大学巢志雄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颖副教授、天津大学曹云吉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马家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欧元捷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李辉讲师、北京交通大学袁琳副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晓彤讲师分别结合其过往研究、教学与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真诚分享了自己的参会心得,并且在如何认识到比较法研究中的真问题、如何看待在线诉讼领域存在的诸多疑难以及如何澄清比较法中存在的一些误解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自由发言环节各位老师发言
上午约12点40分许,潘剑锋教授和傅郁林教授再度向各位发言老师致谢,曹志勋助理教授作为主持人,宣布本次研讨会上午中文部分的讨论到此结束。
五、首日研讨会英文单元
晚上的研讨会为“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的功能与方法”主题下的英文单元,由曹志勋助理教授主持。考虑到时差,本次会议安排在晚间20点30分开始。
曹志勋助理教授宣布会议开始
在曹志勋老师简要介绍了应邀主讲人和讨论会议程之后,傅郁林教授代表暑期学校欢迎日本庆应大学的三木浩一教授、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Michael Stürner教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C.H. van Rhee教授和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的Alan Uzelac教授,并且一一追忆了与各位教授的长年合作关系和深厚的学者友谊。
傅郁林教授致欢迎词
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是主题发言环节,首先由国际诉讼法学会副会长三木浩一教授发言。三木教授通过阐述比较法的三重目的、邻近学科和比较法的几类方法,简明地回答了什么是比较法、比较意味着什么等比较法方面的基础问题。
三木教授发言
本次暑期学校的另一位主讲人Michael Stürner教授,则通过两个具体的运用民事诉讼比较法研究的例子,展示了欧洲学者如何通过融合和妥协,寻求欧洲民事诉讼程序的最佳实践方案。Stürner教授从内部视角出发,解释了《欧洲民事诉讼示范规则》如何形成,出台背景怎样,适用的目的包括哪些等问题,并表示无论该示范规则受到怎样的影响,各种比较法研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Stürner教授发言
随后,暑期学校的老朋友C.H. van Rhee教授的发言围绕比较民事诉讼法的目标和方法展开。他提出,要明确民事诉讼程序的定义,并且认为比较民事诉讼法的目标在于弥合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寻求不同法律之间的相近之处,并找出最佳的实践方案。但在融合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民事诉讼程序是社会信念的反映,因而不应脱离各法域的本土环境。
van Rhee教授发言
同样参加过第二届暑期学校的Alan Uzelac教授,继续讨论了民事诉讼比较法研究的方法,并将比较研究生动形象地比作迷踪寻路,要在陌生的域外民事诉讼领域探索,由描述、翻译规则到理解不同法律体系的文化背景、法系传统,找寻不同法律制度相似之处的来源。Uzelac教授认为,传统的比较法研究促进了欧洲相关规则的融合,现在应进一步为比较研究寻找一个坚实的基础,运用经验主义方法进行比较法研究。克服民事诉讼构造中对抗模式和职权模式的二元对立,将民事程序比较作为现代的最佳实践选择。
Uzelac教授发言
本单元的第二部分是评议及讨论环节。清华大学陈杭平长聘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卢佩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金印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韩静茹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李曼编辑、辽宁大学孟醒副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李潇潇讲师依次围绕比较法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进行评议,分享了对这一研究方法的经验和体会。
评议及讨论环节各位老师发言
随后,在问答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和发言,就研讨会中提出的有意思的主题与Stürner教授、傅郁林教授、van Rhee教授和Uzelac教授做进一步交流,教授们进一步就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答疑。有的同学向大家报告了自己准备好的、对比较民诉研究的认识与感想,有的同学询问实体法与程序法中的比较研究是否存在某种差异,也有的同学询问《欧洲民事诉讼示范规则》与中国现实问题的关联,等等。考虑到时间已经很晚了,主持人建议大家将更多的问题与评论留到后面几天暑期学校的授课过程中。
问答交流环节中老师与同学交流
最后,刘哲玮长聘副教授作为暑期学校主办方的代表,对参加本单元的主讲教授和评议嘉宾们再次表示感谢,并且强调了民事诉讼比较研究方法的意义。北京时间晚23点30分许,主持人曹志勋助理教授宣布本次会议的英文单元圆满结束。
刘哲玮长聘副教授致辞
7月4日的研讨会环节至此圆满落幕,与会的各位专家就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发表了深刻而新颖的观点、充分展现了民事诉讼法学前沿与比较民事诉讼研究的魅力。
六、暑期学校的八次授课
7月5日,暑期学校的专题授课正式开始。中文课程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傅郁林教授主持,英文课程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曹志勋助理教授主持,全体学员在线上平台参与课程并积极提问交流,各位授课老师和上海交通大学王福华教授等嘉宾也采取不同形式参与暑期学校的课程并不时发表学术评论。
傅郁林教授主持
曹志勋助理教授主持
王福华教授发表评论
当日上午,复旦大学的段厚省教授围绕“远程审判的程序正当性分析”这一主题展开授课。段厚省教授介绍了远程审判的兴起、实践动因、实践样态、多重张力,而后聚焦于远程审判的程序正当性分析。他从形式正当性和实质正当性两个维度对程序正当性进行价值重构,并将实质正当性进一步解构为历史正当性、实践正当性和纯粹正当性。针对诉讼程序的纯粹正当性,段厚省教授基于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理论,从语言的可理解性、陈述的真实性、表达的真诚性、言语行为的合法性四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他分别就同学们提出的复杂疑难案件适用异步审理的可能性、沟通行为理论对远程审判去仪式化的解释力、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限制、远程审判推广对民事强制执行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段厚省教授线上授课
同日下午,日本庆应大学的三木浩一教授就“民事司法中的信息技术问题”展开了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主要探讨了电子送达、视频会议、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专家意见的相关问题。首先,三木教授从对送达概念的讨论出发,介绍了送达区别于其他书面交流的三个特征。在日本的司法实践中,受送达人是否具有“网络住所”、能否确定受送达人的真实身份都是是否适用电子送达的考量因素。随后,他重点介绍了日本对视频会议的一般理解,并将其分为庭审和询问证人两种不同的适用场景。再次,三木教授强调电子数据在日本商事纠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面临着海量信息、信息易被篡改和消除、搜寻难度大和特殊数据信息需要特别处理等多项问题。讲座的最后聚焦于交叉询问的场景,为保证另一方当事人享有交叉询问的诉讼权利,不宜将人工智能和算法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我训练得出的结论作为专家意见。但是,相关结论可被应用于人脸识别、笔迹鉴定、医学影像等不需要进行交叉询问的场景中。
三木浩一教授线上授课
7月6日上午,台湾大学的沈冠伶特聘教授就“民事诉讼之远距审理与证据调查——民事法院数位转型与现代化之展望”的主题给暑期学校的学员授课。首先,沈冠伶教授概述了线上纷争处理(ODR)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诉讼中行为模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线上民事法院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接下来,沈冠伶教授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各阶段的电子化的规范基础,阐释了其线上起诉、电子诉讼文书传送与送达的规则和流程。针对远距审理和远距讯问的发展,讲座就远距审理的启动方式和开庭模式、证人在国外接受远距讯问、当事人远距陈述意见以及远距审理的程序正当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还结合数位证据的性质,讨论了其证据能力和证据力、提出形式、调查程序以及电子签章的效力等问题。最后,沈冠伶教授总结道,法院线上化仍然是进行时,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能促进对现有的诉讼制度和目的的反思和对法院未来发展的思考。
沈冠伶教授线上授课
同日下午,雷火电竞官网在线的刘哲玮长聘副教授的上课主题是“从网上审理到网络治理——互联网法院的职能定位与制度改革”演讲。首先,他以互联网司法中的比较研究为前言,提出比较研究在我国互联网司法与传统司法中扮演的角色有较大区别。其次,他介绍了互联网法院的发展历程与职能现状,通过梳理互联网法院的发展历程,从专门法院、集中管辖制度、案件连结点等角度剖析互联网法院的性质与层级。再次,刘哲玮长聘副教授提出互联网法院的职能转型方向,并从去中心化、边界拓展和规范来源的角度对比论述了网络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构造。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从组织、案件和程序三个要素出发,可以提出互联网法院转型在组织端、案件端和程序端需要的制度保障。最后,刘哲玮长聘副教授总结了1.0时代互联网法院完成的使命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2.0时代互联网法院的功能。
刘哲玮长聘副教授线上授课
7月7日上午,浙江大学的周翠教授围绕“电子送达比较研究”给本次暑期学校带来了专题授课。首先,她从德国法和美国法上送达的性质和功能入手,结合民事诉讼基础理论概要介绍了电子送达涉及的问题。随后,她结合德国、奥地利、法国(行政诉讼)、美国、英国和欧盟的相关规定,分别从电子途径、送达对象和送达时刻具体地观察了域外电子送达制度的现状。进而,周翠教授在讲座中也引用了我国法上就电子送达的具体规定,在功能比较的基础上探讨和展望了我国制度的发展。在讲座的最后,周翠教授针对学员们的提问,从不同诉讼模式对电子送达制度的影响、电子送达的客体对象、电子送达制度目的价值排序、电子送达对起诉条件等诉讼要件的影响、比较法研究方法和书评及论文写作的框架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周翠教授线上授课
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何帆法官围绕“在线诉讼前沿问题和互联网司法未来变革”展开授课。首先,何帆法官回顾了中国互联网司法的发展路径。他以裁判文书上网为开端,认为从技术层面的电子卷宗、庭审录音录像到机构制度层面的互联网法院、“三大规则两个意见”,我国互联网司法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次,何帆法官介绍了若干在线诉讼的前沿问题,比如,在线诉讼是否违反亲历性原则或“两便原则”,在线庭审在法庭秩序方面要设置哪些特殊规则,刑事案件的在线诉讼如何进行,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并分享了基于长期参与司法改革工作而形成的个人思考。之后,何帆法官从互联网法院未来规划、数字法院的建设构想、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等维度,展望了互联网司法在我国的后续发展可能方向。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信息技术对审判业务运行的影响、“在线诉讼”与“电子诉讼”的关系、高级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在线诉讼实践等问题,何帆法官也结合我国的实践经验一一加以解答。
何帆法官线上授课
7月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品新教授就“在线诉讼中证据运用的法理与实践”一题进行讲解。刘品新教授指出,实践中线上诉讼案件的增加带来了证据运用的新变化,也为现行证据规则带来了新挑战。首先,刘品新教授对比了电子证据与证据电子化两个概念,指出在线诉讼证据问题突出体现为各种证据在线上场景中的运用,并由此解释了本次讲座题目更多聚焦于对证据的运用而非电子证据本身的原因。其次,他分析了在线诉讼的特征,总结了在线诉讼证据运用的样态规律,指出在线诉讼的证据运用必然跨越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这是我们认识在线诉讼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随后,刘品新教授认为现有法律尚未能充分重视上述特征和规律,进而提出在线证据的复式可采性理论,即首先要遵守本来形式的证据可采性标准,其次要遵守因证据转型运用的衍生标准,此时可以通过构建在线诉讼证据plus规则实现规范化的制度目标。此外,他还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在证据领域的具体应用,澄清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技术本身的一些误解,总结了数据入链的两个定律和规范要点。最后,刘品新教授尝试提出了对我国现有电子化证据规则的改进意见,指出应当增补面向一般证据规则的一系列特殊规则,从而更好解决在线诉讼的新问题。
刘品新教授线上授课
同日下午,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Michael Stürner教授以“在线民事司法的理论反思与制度规范”为题授课。首先,他从法院体系、诉讼类型、诉讼流程、证据、上诉方式等方面简明清晰地介绍了德国的民事诉讼程序。随后,Stürner教授从宪法渊源、政策考量和经济分析三个维度引入对在线民事司法的理论基础的观察。关注法治原则的要求和法院与其他纠纷解决机构之间的竞争关系,他引导同学们思考法院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民事司法制度,在线司法在其中应扮演何种角色。进而,Stürner教授提出了对在线民事司法制度规范的设想。在指出在线民事司法制度必须符合接近正义(Access to Justice)的要求后,他举例说明在线民事司法在小额诉讼和示范诉讼中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延伸探讨在线民事司法对“多门法院”(Multi-Door Courthouse)建设的推进作用。Stürner教授进一步探讨在线诉讼中保障言词原则、公开原则与直接原则的措施。最后,他提出对人工智能在民事诉讼中得到进一步应用的展望,同时也表示基于法治原则的要求,人工智能的应用应该得到合理的限制。
Stürner教授线上授课
暑期学校的最后环节,由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傅郁林教授总结发言。傅郁林教授首先对参与本届暑期学校的各位老师、同学、会务组人员,以及长久以来支持暑期学校开展的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北大法宝和观得法律表示了诚挚的感谢。接下来,傅郁林教授重申选择“在线诉讼”作为本次暑期学校主题的初衷——紧跟现实趋势,积极贡献思考,拥抱新生活。随后,傅郁林教授为同学们送上了三句寄语:第一,在多元的选择中谋求共识;第二,在复杂的世界中回归简单;第三,在信息时代尊重常识。傅郁林教授期望同学们能够在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基于同一套话语体系下的概念、逻辑与思维方式来贡献真知灼见,有效交流,为学术共同体和法律共同体的建设添砖加瓦。
傅郁林教授为同学们送上寄语
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与依依不舍中,雷火电竞官网在线2022年“比较民事诉讼法学前沿”(第三期)研究生暑期学校圆满落下帷幕。
七、傅郁林教授闭幕感言:一位“学术经纪人”的法治梦想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咱们2022年的暑期学校到现在为止已圆满完成了任务,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首先,我代表北大法学院四位民诉老师向各位授课的老师、各位参与的同学,以及各位参与和关注的听众和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各位筹备组成员——高旭同学连续参加了三届,朱禹臣、张弛和李佳临参加了两届,他们都是从辅助成员成长为核心主力成员,杨润琦直接进入本届暑期学校的核心团队。我就不再特别感谢曹老师了,他实际上是暑期学校中的领队,我现在主要是扮演顾问的角色——按照上届暑期学校结语时的自我定位,我算是一个“学术经纪人”吧,为大家请来最好的老师,来教中国最好的学生。还要感谢北大法学院的支持——潘老师既是法学院院长也是我们民诉团队成员,感谢他好像是在感谢我们自己,所以也不说感谢了。还要感谢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从张卫平会长到各位同行都始终如一给予暑期学校热情支持。还要感谢“观得法律”团队的经费支持、北大法宝的技术支持以及他们更加可贵的精神支持。尽管相对于老师们的“咖位”和精力投入而言,我们给授课老师的报酬只是象征性,但正是所有支持者、参与者的志愿者精神,才真正成为我们这个学术公益活动的成功基础和精神气质。关于为什么要持续申办这个暑期学校,这种共同的志愿者精神提供了答案,去年暑期学校结课时我有感而发也大致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即兴发言后来整理成《为爱而为的学术生活》的书面发言,没想到引起了广泛共鸣,这也对于我们暑期学校奉行的宗旨也是视为一种鼓励和鞭策。
具体到我们为什么选择以“在线诉讼”作为今年暑期学校的主题?主要是因为,在线诉讼对于传统的规则、理论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所产生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也是全球性的。与传统诉讼理论十分成熟、传统制度已成体系的那些法治国家相比,中国的制度和理论由于一直处于学习各种样本经验、回应中国现实问题中不断进行建构、解构、重构,面临的挑战和作出的回应可能更为复杂,特别是技术本身的发展状况与传统法律结构及其政治、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多重差异,需要一套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需要大开脑洞。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技术盲,从这个主题讲座中获得的收益肯定是最小的,因为学习的规律是,自身基础越好就越能从新知识中获取营养。但作为一个“学术经纪人”,一个相对年长的学者,选择这样的主题也不全是为了学生和年轻学者,背后其实也包含了我对于同龄学者,或者更拓展一点说,对于资深学者和掌握一定资源、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和法律共同体成员的历史角色的一种认知和自觉。我觉得,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所以个人在共同体中的贡献以及社会贡献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狭义的“贡献”,是积极的作为,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生产出对社会有意义的成果,并通过学术交流或制度参与,向共同体贡献智识、对社会规范和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这样的贡献是“+”,这当然是最好不过了;第二层是“无为”,就是当个人的智识不足以判断事实和发展趋势时,或者虽然能够判断现实与趋势,却不能判断个人的积极参与在整个法治发展的“合力”中实际上会起什么作用,甚至直觉这种参与可能是推波助澜通往事与愿违的结果时,那就选择观望、回避、等待,守住自己,不把灵魂卖给魔鬼或直觉可能引致魔鬼的东西,这样的贡献是0;第三层贡献,就是不要成为进步和发展的障碍,不要让自己的天花板成为你所在群体的天花板,这是专门针对掌握一点资源和话语权的共同体成员说的,一个人可以有局限性,可以选择只做自己能够判断和能够收益的事情,但如果你的个人局限可能成为你所影响范围内的整体局限,而你又不能或不愿选择“无为”这种贡献路径时,那就努力提升自己的天花板,努力通过开放的姿态拥抱新事物、跟上新时代,不要成为因智识落后而导致的顽固不化(我并不当然反对保守或顽固),不要成为法治发展、时代发展的障碍——这种情形下,也同样符合权力越大、能力越强则“贡献”越大的规律。当然这个层次的“贡献”只是减少负分,负负得正也算是一种贡献,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角色差异,选择或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为社会贡献、贡献多少,这是自我定位、自我要求的问题;但一旦选择了某个角色或某个位置,可能对别人、对群体、对全局产生影响时,比如一个教育者对于学生,那就不只是自己的个体选择了,但如果不持续学习,保持开放姿态,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自己不能前进反而妨碍别人前进却不自知。作为一个仍不时参与法律共同体(如各种立法论证)、学术共同体(如各种评审)的学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在思想方法上保持开放性、永不落伍,而且对于新现实、新科技、新生活本身,无论我们个人是持肯定、否定抑或是谨慎的态度,都要努力拥抱它,以求在知识见解上延迟落伍时间、减少落伍程度。选择这样的主题,实际上是我希望做出第三层次贡献的一种努力。
傅郁林教授致辞
作为结课寄语,我想讲三句话与同学们共勉:第一句是在多元的选择中谋求共识,第二句是在复杂的世界中回归简单,第三句是在信息时代尊重常识。
先谈谈共识是如何形成的。每届暑期学校,我们都坚持在主题讲座之前安排一整天关于比较研究方法的研讨会,而研讨会在我们筹备组每年的工作量中占据特别特别大的一块。如果只是请几位学者来给大家授课,有这么优秀能干的曹老师和同学们盯着,我会特别省心。那么为什么要坚持组织研讨并全程参与呢?因为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研讨会,结合对授课老师的主题授课之后的点评,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同行们,在整个暑期学校中,不因为讲座主题的个性或观点差异而偏离初衷。建议大家读一下最近《法学研究》编辑冯珏老师的一篇杂感,包括说咱们法学界的通说太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章太多,在概念符号上标新立异,这其实就是一种浮躁。当然你可以辩解说,对于年轻学者而言,如果不浮躁、不制造学术泡沫,就很有可能不被别人看见。但泡沫是终会破掉的,无助于形成学术对话、形成学术积累,无法无助于学术共同体、法律共同体,而且对于自己来说也终究只是权益之计。如果你永远只会做快餐,不会烧菜,不肯花点时间煲汤,你发再多文章也不会被同行记住。所以,一个年轻学者,即使生存压力之下,也一定要有生产“压缩饼干”的决心和耐心。作为权宜之计,你的压缩饼干里可以适量注水,有时也可能注过多的水进而制造泡沫,但你自己一定要明白哪一篇文章、哪一个观点只是泡沫,挤干水分后究竟还有什么是可以只属于你自己的干货。
谋求共识是法律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赖以生存及长久发展的根本。如果每一个人写的每篇文章都在解构和拆台,都没有针对别人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修补和添砖加瓦,我们的共识如何形成呢?没有通说,学术研究又如何对制度发展做出贡献呢?在学术共同体里,大家一定要学会用一套相同的概念、逻辑和思维方式来进行交流。但我必须强调的是,没有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就没有共识和通说。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是共识产生的前提,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学术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应当非常自觉地去追求通说。通说当然是可以被批判或修补的,但通过批判或修补一个基本站得住脚的理论,绝不是把它拆得什么都不剩,另起炉灶,各说各话。有些理论文章一看就是为了发表而写的,从事实践的人士都不愿意看这些文章,没有人看我们写的文章,没有人在乎我们的观点,这些学术研究又如何能真正建构制度、影响现实呢?
基于推进学术共同体建立的这一目标,我们暑期学校第一天的开幕式上会请来很多知名学者,有资深学者或少壮派学者,请各位大家从不同角度提供各种观点,通过交流呈现分歧,谋求共识。而同学们则通过观察高手过招,观察其中的论证逻辑和方法,为理解主讲讲座的概念、法理和结论奠定基础,减少误读或偏见。当然,共识不一定是追求某些具体问题上的结论一致。大家能够使用相同的概念内涵和相似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共识,否则我们无法进行交流,多元也就变成了凌乱。在开幕式上我提到,我们需要构建学术共同体和法律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一套思维方法和概念形成的体系,法律共同体是指在某些通说的基础上,纳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需要被考量的因素,通过规则、先例、价值构建一个可沟通、可预测的体系。以判例为例,它是在共同体之下慢慢累积而形成的先例,如果没有法律共同体的共识为前提,强加的指导案例很难发挥作用。如果识别的技术不同、解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概念逻辑不同,我们是没有办法达成共识的。
另外两句话都比较容易理解,“在复杂的世界中回归简单”,“在信息时代尊重常识”,我就不再展开讲了,主要是能否做到知行合一。我今天想讲的重点,就是给同学们(特别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学者)提个醒,就是概念是交流的基础和媒介,它使得对话、批判和积累成为可能。一个法律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和一套理论的提炼和抽象。提出一个新概念,要么能解释什么现象,要么能解决什么问题。你们可以去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但不要为了发篇文章而解构好不容易形成的一些共同概念,完全生造一个概念,既不能解释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而只是把整个话语体系、对话框架搅了个乱七八糟。某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可能不完美,但通过长期的理论诠释和修补已足以代表了某个事物的实质特征,若非要给它赋予另外一个概念符号,这可能就不只是没有贡献,反而很有可能破坏了一套话语体系中概念符号的可识别性与可交流性,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标新立异,而不是什么创新。我不认为我是保守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非常爱学习和开放的,但是我强调尊重常识、谋求共识,能够从复杂中回归简单和基础出发,才不容易迷失。
我就讲这么多,最后再次感谢大家!
八、暑期学校的会务团队
在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傅郁林教授申请并获批雷火电竞官网在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后,民事诉讼法学专业潘剑锋教授、傅郁林教授、刘哲玮长聘副教授和曹志勋助理教授各尽所能筹办本次活动,本学科的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也为了活动的顺利举办辛苦准备数周。博士生朱禹臣负责活动的统筹与组织实施,联络国内专家,并重点关注会议所涉文字材料的组织整理工作,博士生李佳临主要负责招生宣传、组织线上学员与安排旁听相关事宜,硕士生孙隆德主要负责邮箱维护、招生材料整理与微信推送。此外,博士生高旭、张弛与杨润琦完成了联络外国嘉宾、沟通线上授课与旁听转播相关技术手段等大量工作,硕士生刘一帆、肖至俏、戴幸怡、李浩、何健民、王淑琳和王清扬也承担和参与了新闻稿与会议综述撰写、英文翻译和公众号通知排版等事项。
本次暑期学校筹备组会后线上合影
应当说,这次会议的核心特征是以纯粹的在线会议,探讨中国的在线诉讼。一场活动总有告别的时候,一份事业则可能持续地做下去。在首日研讨会中,专家们半天权当一天,工作组一人分饰数角;而在后续的四天授课中,除了感恩专家老师们精心准备各学科各法域各视角的“干货”之外,也很感谢与会学员们在认真听课后提出自己有基础思考的问题,让授课后的交流更充实,把主讲人“榨干”。这五天的活动应该是成功的。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最后这一部分列举的各位北大同学的辛苦与投入。特别是,也许以下几位同学发表的“朋友圈”感言,可以作为会务组不少同学的心声。经作者同意,也摘录在新闻稿的最后。
博士生朱禹臣:我是北大法学院民诉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朱禹臣,这次是和北大民诉专业的部分硕博士小伙伴们一起承担着暑期学校的筹备和具体的会务工作。暑期学校虽然到现在已经办了三届了,在导师组的指导和支持下,民诉专业一年级博士生参与暑期学校的准备工作几乎成为了一项“经验法则”,但每一届的情况都有不同。2019年第一届的时候是全线下,而2021年的第二届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因为不可抗力,今年我们选择了完全线上的办会模式,当然直到最后一刻我们还在进行着线下举办的努力。每一次办会模式的不同都意味着之前的经验可能不能完全的照搬,而需要结合当年的特定情况进行调整,这一点也可能与暑期学校“比较民事诉讼”的理念相契合,比较经验应用到我们中国实践的时候,也是需要根据特定时间地点的状况去进行一些调整。除了感谢各方面的理解、包容、支持和启发外,我也祝愿雷火电竞官网在线是您永远的精神家园。我们也特别希望,虽然本次只能在云端相聚,但这次凝聚知识和智慧的暑期学校能够成为大家的精神家园,在以后的学术和其他的生活当中能够想起这样一段美好的回忆,多年以后,大家碰到一起,可能还会聊起当初在暑期学校可能碰撞出来的一些思维上的火花。
博士生张弛:这是我每年最期待也是最紧张的一个星期,更是乘兴而来、满载而归的一星期。今年的暑期学校,境内外的理论与实务专家在在线课堂中为我们带来了“在线诉讼的最新发展与理论动态”的主题授课,真正在形式与实质上实现了暑期学校研究主题的融合统一。在习得新知识、结识新伙伴、尝试新技术的同时,我们暑期学校在线课堂的会务工作也从摸索开拓的1.0时代迈向了巩固创新的2.0时代。从去年初次应对国内外专家同步线上授课时的手足无措,到今年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共同探索出了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成效的会务模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支持、伙伴们的配合与同学们的理解。傅老师今年的闭幕致辞再一次戳中了我的心——“在多元的选择中谋求共识,在复杂的世界中回归简单,在信息时代尊重常识”。在这绝大多数人都想“不做选择、我全都要”的境况中,立足时代的本源、探寻事物的本质、坚守最初的本心,于工作、于科研、于生活,确为应然又何其难得。愿我们都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觅得本源、廓清本质、保有本心。
博士生李佳临:作为两届学员、一届会务组成员,我见证了暑期学校的成长与自我的成长。前两届暑期学校顺利开展,我在紧凑且有条不紊的课程中学习到很多干货,尽情向授课老师请教、与其他学员讨论交流。直到今年,作为会务组成员,我才知晓办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这些都由老师们、会务组同学们一一克服,展现给大家的则始终是最完美的样貌。今年特别感谢傅老师和曹老师的鼓励以及认真、细致、负责的指导,师兄师姐手把手的经验传授,小伙伴们的理解与包容。上届暑期学校闭幕式中傅老师祝福我们能享受“因爱而为的学术生活”,今年“在多元的选择中谋求共识,在复杂的世界中回归简单,在信息时代尊重常识”再次带来了感动和温暖。纯粹、真诚,不是最容易的态度,而是最正确的方式,在突破舒适圈的同时带来最大化的安全感。一刹那,又像是回到四年前的民诉课堂上,肖老师面露微笑、娓娓道来,老师对于民诉的热爱让我心生好奇,想要进来一探究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第三届暑期学校已完满落幕,这次的旅程暂告一段落,有一步一回首,有依依不舍,但我们都满载了一船星辉,酣畅淋漓。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云端,又将怀揣着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和对民事诉讼法学的热忱,奔向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