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服务于国家需要的卓越涉外法治人才是北大法学院的核心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北大法学院与联合国国际法院、海牙常设仲裁法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以学生实习项目为核心的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持续输送优秀学生担任国际组织实习生。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已经成为北大法学院重要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式。
2022年5月28日,北大法学院举办学生国际组织实习经验分享会,邀请2017级法学硕士黄愉翔、2017级本科生孙的妮、2019级法学硕士研究生包思雨和2018级本科生周奕彤分享各自的国际组织实习生经历,围绕理想与现实中的国际组织、实习体验、未来发展规划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校内外近两百名学生参与分享会,活动收获了与会学生的一致好评。
路向江上,帆扬细雨——为何选择国际组织实习?
2017级法学硕士黄愉翔曾于2019-2020学年在荷兰海牙联合国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实习。他认为作为国际法专业学生,能够以“中国法律人”的身份,在国际法院这样重要的世界大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是他一直追求的梦想,所以当看到国际法院实习项目申请通知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自2021年9月起在荷兰海牙常设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实习并担任助理法律顾问的2017级本科生孙的妮向大家分享了常设仲裁法院的独特之处——作为一个公约建立的国际组织,它可以管理很多国际投资仲裁案件,从仲裁申请人提交文书到最终的裁决,实习生都可以获得全流程的直接体验,甚至有同事在完成实习后就改变去律所工作的原计划,而选择努力留下在国际组织正式任职。
目前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实习的周奕彤作为一名2018级本科生,虽未系统地学习国际法相关课程,但曾作为队长参加Jessup国际模拟法庭比赛的经历使其逐渐对国际公法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而产生去国际组织实习的强烈愿望。同样在亚投行实习的2019级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包思雨表示成为国际组织实习生区别于律师事务所和法院等机构的实习体验,而这一经历对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开拓眼界都是难得的机会。
凡心所向,素履之往——前往国际组织实习要做哪些准备?
及时了解项目信息、把握申请机会是第一步。四位同学均及时关注了北大法学院和相关国际组织之间实习合作项目的招募通知,敢于抓住机会,认真准备并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推荐机会。
外语能力也是申请实习项目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思雨着重介绍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她将其区分为法律英语能力和一般的英语能力。要通过阅读法律课程中所涉及的阅读材料广泛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学术英语词汇和写作框架的认识。黄愉翔则建议同学们掌握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甚至是多种外语。因为在国际组织中,工作人员的第二外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联合国国际法院的实习生,如果具备法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将被格外关注并得到重用。
上下求索,天涯比邻——在国际组织实习的工作内容和体验如何?
黄愉翔在国际法院的实习过程中,得以近距离观察整个机构的实际运作,并接触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复杂的诉讼争议过程。他还有幸担任国际法院首位女性中国法官、首位女性副院长、北大法学院校友薛悍勤大法官的助理。通过对案件进行了解分析,撰写法律研究报告,自身的法律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均有很大提升。此外,融洽的工作氛围和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安排也令黄愉翔印象深刻,同事们之间没有想象中的陌生和疏离感,也没有文化上的隔阂,相反,共同努力工作和成长的时光,都让他觉得格外温暖。
孙的妮也有类似的工作感受。海牙常设仲裁法院只有三十多名工作人员,同事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在平时工作中,孙的妮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等级感,即使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出席庭审,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让整个实习生活分外充实和精彩。
包思雨实习的具体部门是亚投行法务部主权支持贷款组。这个工作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为借款国政府的贷款项目提供法律支持,包括谈判、拟定贷款协议、项目协议,进行相关项目文件审核等。进入这个小组工作也是包思雨一直期待的。因此,在实习面试时,她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心愿,并最终如愿以偿。对于包思雨来说,这是她的第一份全英文工作环境的线下实习,亚投行高度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和包容氛围以及工作导师的亲切友善,使她迅速克服了心理上的紧张,逐步适应了工作。她也获得了直接和较高层级的国际组织官员交流的机会,并作为亚投行代表参与了与贷款国家的谈判工作。这些经历都让她受益匪浅。
在亚投行法务部机构事务组实习的周奕彤通过工作了解到一个庞大的国际组织是如何支撑和运作的,并有机会深入探索国际法的实践问题——比如,如果一名国际公务员对自己的薪酬待遇存在异议,根据国内法律,这无法通过仲裁解决,需要亚投行人员的介入,这类工作就与国际行政法相关。此外,她也在亚投行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包容,这样的工作经历使她能够一定程度上跳脱出法律专业,结合实习的所在部门和整个机构的需求,提出更多元的解决方案,也有助于她更完整地认识法律在整个机构运作体系中的作用。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未来的学习规划是什么?
将于2022年9月结束实习的孙的妮决定在实习结束之后回北京工作。这主要是由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仲裁机构的法官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工作经历。而刚刚本科毕业的她目前还缺少成熟的工作履历。这段实海牙常设仲裁法院的实习经历让她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几年的工作中成为一名律师,为努力维护和争取当事人利益,获得不一样的职场体验。
与孙的妮不同,黄愉翔、包思雨和周奕彤都选择了赴国外顶尖院校继续深造。黄愉翔和包思雨认为,今后应该有更多的中国法律人走向国际舞台,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并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以联合国国际法院实习项目为例,国际法院自1999年开展“法官助理项目(Judicial Fellowship Programme)”,每年从全世界范围内遴选优秀法律学生纳入该项目。至今为止,仅有四名中国学生入选。三位同学心怀未来,并以能够代表祖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为志愿,同时也深知自身智识和能力的不足,特别是成为一名正式的国际组织官员的基本学历要求为硕士,同时也要求一定的工作经验积累或学术领域经历,因此赴国外顶尖法学院学习不仅是心愿,也必须付诸行动。
不坠青云志,永存赤子心。北大法学院努力搭建平台帮助同学们学习国际组织相关知识,创造在国际组织实习的宝贵机会,以期培养出更多具有中国意识、世界眼光、北大风格的卓越法律人才,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