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法律评论”微信公众号2021年3月9日
多年来,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科研在某些场合成为评价教师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这固然有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科研水平尚处追赶阶段,难以从容实现与教学同步对接和良性循环的历史原因,同时,国内诸多高校包括教师个人,对“人才培养是大学核心使命”这一理念的认同感和接受度,仍然较为模糊和犹疑,因而出现了导向上的失衡。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对“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做出了新的部署。如果说,“破五唯”旨在改革科研评价,那么,如何改革教学评价,“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则是对全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雷火电竞官网在线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滥觞之地,是中国法学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者。学院始终秉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立院方针,将教学与科研视作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两翼不可偏废。近年来,为了回应国内学界“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纠正风气,明确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有效培养”,大力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增加教学产品,改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活动,引领中国法学界教学改革风潮。
自2010年起,北大法学院启动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增设案例研习课、实务课、写作课、英文课等新型课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新课数量持续增长,涌现了《民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元课程体系基本成型。自2018年起,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持续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
增量改革方面,增设北大-港大法学双本科项目;举办面向教学管理者的全国高端教学论坛和面向一线教师的全国师资研修班;举办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海外教学沙龙”、以名师大家为主体的“教学人生沙龙”和全体教师参与的“在线教学沙龙”。存量改革方面,在现有课程体系框架内,举办“北大法学阶梯讲座”80场,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尊荣感;整合各类教学信息,定期向全体教师发布“教务工作简报”,促进招生、培养和毕业等各教学环节的公开透明;推进各类读书会,开设“第二课堂”教学项目,鼓励支持教师课外教学,营造师生共同读书、一心向学的氛围。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是北大法学院始终不渝的办学方向。值此《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之际,值此扭转教育风气、”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时代号角吹响之时,北大法学院愿与全国同行一起,响应中央号召,持续探索教改新路,并将近年来的改革探索和点滴成果形成系列文字,与同行分享经验教训,不唯奖项指标论英雄,埋头做事,抵制“内卷”,携手并进,一起为推进中国法学教育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从2010年开始,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启动了课程改革。在全面整理课程库,将400余门课程精简至260余门的基础上,下定决心调集资源支持新型课程的探索,在师资、学时、助教等方面为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拓宽国际视野的课程提供充足的支持。
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案例研习课、实务课、写作课、国际课等新型课程已经在北大法学院蔚然成风,不仅深受在校学生的欢迎,也因为其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突出表现得到全国法学教育界的瞩目。
一、聚焦金课 提升学生能力
自2012年起,新型课程陆续与同学见面,案例研习课、实务课、写作课、国际课的新风吹入北大法学院的课堂。作为教学侧增量改革的主阵地,这里涌现了《民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诸多优质金课,为法科学子的能力训练提供平台。
案例研习课:从教育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区别于传统的讲授类课程、研讨类课程和实务类课程,案例研习课的特色是以“案例研习”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法律技能训练。方法与知识相结合、思与练相结合、小班研讨与大班教学相结合,案例研习课以案例为支点,努力打通从法学教育到法律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路。
《民法案例研习》
《民法案例研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之后的“练兵场”,已习得的法律规则和概念,必须应用于分析案件才可见真章。课程采取“小班讨论+大课讲解”的方式,前两节课由助教引导同学讨论案件的分析思路、重点难点问题等,最后一节课由老师在重点讲授解析案例所需的思维框架和研究方法。
如何才能用好这座“练兵场”呢?《民法案例研习》给出的答案是——实战,即多写、多练、多交流。“多写、多练”主要体现在课前作业的设置上,几乎每周学生都要完成案例分析作业,单次作业的平均字数通常不低于1万字。内容上,《民法案例研习》以请求权基础分析法的练习为线索,侧重于以往所学习民法知识的巩固和法律方法的训练。在反复的练习下,统一的分析框架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之中。
“多交流”则主要体现在苏格拉底式的小班讨论中。高强度的思维碰撞、高频率的思想交换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更要求同学不能只凭感觉谈自己的“观点”,踏入讨论教室之前就要对自己的课程作业检索充分且千思百虑。
《刑法案例研习》
《刑法案例研习》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通过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案例训练方式,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处理不同案例的各种套路和模式,适应从控辩双方的不同立场出发去说理论证,并通过分析原始法律材料使得学生逐步熟悉司法实务,培养实战能力。
第一关,引入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基础性训练习得一板一眼的基本招式。大型案例通常包括4-10个问题点,刑法案例分析所需的基本知识点悉数出现。通过几周的训练,学生逐渐习得基本套路,能够按照一定步骤和顺序分析法律问题。
第二关,通过对抗性训练造就坚实的基本功。学生需要代入角色撰写控辩方双方意见,就同一案例从不同立场出发进行分析和论证。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提高同学的正反说理能力,避免案例分析空有“花拳绣腿”。
第三关,通过综合性训练培养实战能力。该阶段邀请律师以自己亲自办理的重大疑难的刑事案件的卷宗材料为素材,带领学生分组讨论案件,形成控辩的不同意见并进行对抗。面对原汁原味的真实案件和体量大增的卷宗证据材料,案例研习并不再单单是刑法法律问题的分析和研讨,第三阶段训练为法学院学生进入职场参与实务工作做好演练。
除了民案、刑案,北大法学院现在还开设了《民事诉讼案例研习》《刑事诉讼案例研习》《宪法案例研习》《行政法案例研习》,六门课程形成了案例研习集群,用不同学科的案例来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文献阅读、知识检索等能力。而经历这些案例课程洗礼的助教、学生也把案例研习的方法传播到了其他院校和实务部门,为法律人共同体的形成添砖助力。
案例研习课开课情况
师言生语:
陈永生(刑事诉讼案例研习课程任课教师)
《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课程采用真实案例,尤其是著名刑事案件,如聂树斌案、张志超案、陈国清案的电子版案卷材料为素材,运用案例讨论、模拟法庭、旁听审判、一线法官检察官律师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查阅卷宗的方法,分析案例的技巧,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处理司法案件的能力。
茅少伟(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民法案例研习课程首任助教)
对于现在的法学教育,大家都颇有微词。可惜的是,破者多,立者少;破者易,立者难。每一次课程改革的尝试,都代表着一种值得尊重的努力和一份值得期待的希望。这些努力和希望,汇聚在一起,就有可能开启一个不可逆的新潮流,更加理想的法学教育,也才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王越(民事诉讼案例研习课程选课同学)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从请求权基础、意思表示的解释,到诉讼要件、诉讼标的识别理论、当事人诉讼地位、证明责任分配等,循序渐进的学习与研究让我逐渐理解民诉案例的分析思路、功能定位和其与实体法之间存在的差别兼具紧密的联系与配合,慢慢有了自己的领悟。我深刻理解了体系化思考的意义,也就是案例课探索的分析思路与框架的意义,即避免为了达成预断的结论而去推理、论证,而是从问题本身出发去思考,同时避免遗漏或先入为主。同时,仅有理论知识与分析框架远远不够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不能忘了与我国国情、实务现状相结合进行思考。
写作课:学术研究的加油站
法律写作课程针对不同的写作目标,分类别的讲授在法律写作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方法,从而训练学生的检索、思维和写作能力,解决学生在撰写法律文书、学术论文、读书笔记上的困惑,并同时提升学生在信息化时代下收集处理法律文献资讯的能力。
博士生《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为了更好地指导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研创新,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北大法学院特意开设了《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以期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博士生《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由车浩老师主持,与两位教学院长助理刘哲玮老师和阎天老师一起组成教学团队,采用授课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各大法学核心期刊编辑作为主讲人,围绕法学论文的选题、立意、布局、材料、规范及编读往来的主题展开,覆盖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各个主要环节。课程大胆革新传统的“教科书式”论文写作方法,引导博士生运用法教义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学术探索与科研创作,激发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授课过程中,知名编辑会对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点拨,让博士生了解学术界最新理论动态,学会以编辑的视角换位思考、衡量自己选题的价值,进而对自己后续的创作形成更为清晰的思路。该课程结课方式采用论文讲评制。一方面,在导师负责制的前提下,进一步补充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渠道,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增进本学科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敦促博士生在入学后第一年即有目的地寻找论文写作方向,提前规划在读期间的科研任务,分散科研压力,养成科研习惯,以便顺利完成学位论文。
已举办的《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讲座合集
除了针对博士生的《法学论文研究与写作》课程外,北大法学院还针对法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法学论文与方法》、《法律写作与检索》,针对法学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法学研究与写作》,根据不同培养类型,提供论文开题、文献检索、文书样式等不同的写作训练。
师言生语:
阎天(法学硕士《法学研究与写作》课程任课教师)
2019年秋天,学院决定由左亦鲁兄和我共同为法学硕士研究生开设必修新课《法学研究与写作》。对于这些学生而言,知识靠课程学习,技巧有导师指导,我们想要且能够帮到他们的是提高品位。故宫的专家目光敏锐,很少“打眼”,重要的原因在于好东西见得多;学生也要多见好东西,练就一双慧眼,待到亲身投入学术生产时,就会自然地以好东西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好东西太多,学生的精力有限,怎么办呢?故宫把好东西优中选优,汇集到珍宝馆;我们的课程也要撷取最优秀的法学作品,集中呈现学术之精、之美。
李文婧(博士生《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助教)
不同主讲嘉宾在规定时间内,结合自身的经验体会倾囊相授,每次课程内容虽无一定之规,但是都紧紧围绕法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主题,凝练精华,各成一派又相得益彰,有利于同学们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兼收并蓄。另外,每次课程最后都专门设计与主讲老师的互动与谈环节,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在学术研究、写作以及投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征询老师意见,获得点拨指导。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对于刚刚开启学术研究生涯的博士新生同学而言,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可以系统掌握学术写作的一般范式和基本要求,初步建构学术写作的大致思路和基本框架,有助于认真做好学术规划,踏实展开学术研究,为日后打造学术大厦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清晰认识学术期刊的基本定位和用稿标准,博士新生以及青年学者以发表为本职己任,明确方向有的放矢才是事半功倍之道;再一方面,可以启迪研究思路和技巧,帮助同学们坚定学术信念,科学规划时间。通过两个学期的课程实践,新颖形式的有益探索日臻完善,同学们也是收获满满蓄势待发,纷纷努力实践,争取多多产出。
汪萨日乃(博士生《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选课同学)
作为《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的选课学生,我完整地参加了本课程的一系列讲座,而每一次参加讲座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心得。《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为博士生提供与法学核心期刊的编辑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老师们以编辑的角度倾囊相授关于法学研究、写作、发表的第一手知识,我们也可以请教日常写作过程中的困惑与疑问并且能得到解答,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进入学术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务课:课堂与职业的桥梁
北大法学院持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了解和接触法律实务工作搭建桥梁。实务类课程引领学生接触实务,由本院教师主持、精选实务部门专家协作授课,不仅在学生中得到高度认同,也获得雇主正面认可。
《合同法实务》
《合同法实务》通过对合同文本及其应用的实务训练,增强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习到的能力以及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交易中的能力,并使学生对合同纠纷的解决思路具备框架性的理解,促进其在法律实务界的长远发展。
授课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模块:交易结构、合同文本和寻求救济。复杂、定制的交易结构构成了起草合同的思维架构,同时通过训练交易结构的检验,引导学生注意常见的易犯的错误;进而,训练学生将交易结构与合同文本相结合,形成对复杂交易的文本表述;最后,在常见类型的纠纷解决中,本着当事人的具体情境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如何去在当下的司法制度中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课程进程中,学生要面对真实的交易与合同文本,一学期下来学生逐渐从法律实务的门外汉成长为能够起草较为完善合同文本的新手。
师言生语:
滑迎春(合同法实务课程选课同学)
课程很关注实务,老师的授课方式都是从具体的合同文本入手分析其中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而且基本都是现实中案例,没有太多改编。考虑的视角从传统法学教学(尤其是教义学)中的对法条的解释转换为对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商业考虑以及在合同中具体文字的解释,而后者在实务中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从中更能了解法学教学中的法律和实务中的法律的区别。
国际课:中国与全球交流的平台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互动越来越密切,涉外法治成为重大课题。因此,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涉外法律人才愈发重要。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开设多门国际类课程,为师生提供立足中国、交流世界的宽广平台。
《模拟法庭实训》
模拟法庭实训课程以平台化的教学组织方式,聚焦国际公法争议解决、国际商事仲裁、国际刑事裁判、跨境企业并购、国际人道法实践、空间法争议等主题,已形成“基础课程+九大国际赛事”的标准模式,由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担任授课教师。
《模拟法庭实训》以“理论+实务+赛事”的模式提高学生从事涉外法律实务的综合素能。课程分为“模拟法庭实训基础”和“模拟法庭实训竞赛”两学期。
第一学期课程中教师将指导学生研读相当数量的外文文章及案例,培养学生掌握进行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法律检索、文书写作和口头辩论的技能。第二学期训练内容主要为书状写作、模拟法庭、竞赛实战三部分,主要为备战国际模拟法庭比赛。学生需要进行大量法律检索与文书写作工作并参与模拟法庭实战。
每年学生将参加在北京、香港、华盛顿、维也纳等地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国际模拟法庭比赛,模拟法庭实战中法庭比赛语言为全英文,通过训练,将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法律检索能力、英语写作能力和专业口语能力。
围绕国际争端解决设计的人才培养课程,是北大法学院进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宝贵平台。目前北大法学院已经培养了一批有志于从事国际法事业的优秀人才。近年来,雷火电竞官网在线代表队也在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的国内外赛场上取得了极优异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带领学生走入了国际争端解决的世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规划播下种子。越来越多的法学院学生,通过课程和比赛去追求更为卓越的自己,并有志于在未来从事相关的涉外法律工作,学为所用,为我国的涉外法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0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一行来雷火电竞官网在线考察北大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旁听了国际商事仲裁课程。法学院学生以被申请人和申请人的身份,就疫情期间线上庭审是否符合法律框架陈述理由,还原了国际仲裁的真实场景。王晨高度肯定了国际商事仲裁课程的意义以及北大法治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师言生语:
高薇(模拟法庭实训课程任课教师)
模拟法庭赛事中,Vis Moot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模拟法庭赛事之一。中国学生参赛,能够获得与世界顶尖高校学生同台竞技的机会,也能获得与各国仲裁专家交流和认识的机会,是进入国际仲裁领域的极宝贵机会。世界各国所有的Vis Moot参与者,无不认同Vis Moot的教育功能远大于竞技功能,这在中国大学的参赛和训练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模拟法庭的比赛和训练模式与以教师主讲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同,是对传统教学法的补充。在比赛和训练中,学生成为主角,他们挖掘事实细节,查找法律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开始真正理解法律、运用法律,习惯合作并克服自身的各种障碍,最终提升技巧。而Vis Moot的竞赛性质,会激励学生们不断进步,夺取胜利。教师的角色也与课堂教学不同,是启发和引导、协助和督促。重在启发和引导,能推动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思路,使其经过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配合提高独立的研究和处理国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教师随时协助和督促,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和塑造学生的目的。
孙笑涵(模拟法庭实训课程选课同学)
模拟法庭实训课程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从进行法律检索、书状写作,到独立完成口头陈述、进行辩论,在和队友们并肩奋战、从国内赛走到国际赛的那些日子里,我也一步步走向了教科书之外的法律世界,感受到了法律在实践中迸发出的生命力,并最终确立起了成为一名涉外律师的职业理想。这门课程对我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二、不忘初心 明确课改方向
教师是践行法学教育的主体,北大法学院教师不忘课改初心、有力推进课改是北大法学院近年来金课不断涌现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北大法学院教师在教学领域兢兢业业、耕耘不辍,但以能力训练为目标课程改革显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北大法学院教师群体坚定走出“舒适区“,在方向上坚定课改目标,在方法上不断探索尝试。
改革进程中,方向和方法缺一不可。一方面,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大班讲授知识的教学理念的限制,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作为授课主体的教师个人也要尝试引入新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真正将教学作为科学,达到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法学院的毕业生学了一堆法学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用以解决法律问题。葛云松老师在《法学教育的理想》一文中曾描述此种普遍现象:
以民法为例,笔者的亲身体会是,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对于民法的基本概念已经遗忘大半,能够说得出大意的法条不超过五条,更谈不上体系性的深入理解。记得住的一点知识,也基本流于空泛,或者耽于望文生义。学生基本上不懂得如何发现法律问题,更谈不上妥当地解决问题。拿到一个具体案件(哪怕一个非常简单的案件)时常常手足无措,最常见的就是将自己仍然基于普通人的公平感而获得的粗浅结论,包装在似乎“从天而降”的法律概念(而非现实的法律制度)之中,却没有掌握分析案例的结构、思路。面对一个抽象法条或者一个理论命题时,只能拼命地在记忆中寻找书本知识,如果还幸运地记得,就开始复述。希望其加以进一步解释时(包括提示了需要解释的问题时),则茫然无措,或者只能凭感觉谈自己的“观点”。
作为法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车浩老师表示,“不同于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法学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具备独特之处,这一特点也赋予了法学教育独特的使命:能力培养之于法学教育有着命脉般的重要性。审视既有的课程建设及其改革,全国各个高校的课程虽然形式繁多,但是并没有在法科学子的能力建设这一深层问题上有突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扭转单一培养模式下技能训练全面缺席的现状,北大法学院以学生能力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深层次、体系化的课程改革。新型课程并不只停留在数量之增、形式之新,更是扭转课改方向的创新之举——课程的功能从知识传播的阵地挺进到能力训练的平台。”
以课改方向为指引,每一节课的训练内容、开展方式、课程规则反馈机制都经过了教师的精心设计。通过布置作业以及翻转课堂等方式,教师有机会对法科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并且随着课改经验的不断累积,教师还会适时调整训练方式以更好达到训练目的。课程改革下,案例研习课、写作课、实务课、国际课分别从案例研讨、写作训练、实务案例、模拟法庭为切口进行教学设计,但共性之处都是着眼于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非知识的灌输。
车浩(刑法案例研习课程负责人)
与学生三阶段能力修炼相对应的,是三阶段课程设计以及课堂规则。首先,在案例选取上,三阶段依训练目标不同而对案例设计有所侧重。前两个阶段以教学案例为主,第三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发现问题和争点,并将前两个阶段训练的能力应用于真实案件之中,因此真实案件的法律文书以及证据材料是此阶段案例分析的对象。
其次,各阶段教师的配备和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区别。前两阶段侧重学术基本功训练,因此在小组讨论之外,主要是授课老师结合课下作业和前两节课中反应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一个阶段偏向实战,因此该阶段邀请律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案件并进行控辩对抗,最终由律师和教师共同进行点评和辅导。
最后,三阶段的课程规则也依据各阶段特点进行调整,每一阶段的组内讨论时间、控辩对抗时间、教师讲解时间以及律师讲解时间的分配都依训练目标有所不同。
刘哲玮(民事诉讼案例研习课程负责人)
在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中,以大班教学、课堂讲授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倚重法典、偏重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固有的优势,但随着中国法律发展从立法向司法的转变,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全面转向重视法律适用的规范法学,其在理论阐释和法律适用方面的弱点也在逐渐暴露。
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变革教学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运用知识;改变教学体例—从记忆法典到运用法典;革新教学内容—从法院流程法到权利实现法。
邓峰(合同法实务课程负责人)
第一阶段自2009年至2012年,采用大班授课、系统讲座的方式,邀请诸多实务界资深专家分别就合同实务中的某个方面讲授专题课程,考虑更多的是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接轨;第二阶段自2013年至2016年,改为小班授课、双师同堂的方式,强调合同文本的撰写能力,淡化知识性的讲授,明确了课程的定位旨在加强学生对交易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合同的文本结构和通常的文字表述,从而锻炼学生对复杂交易进行分析和撰写文本的能力;第三阶段自2017年至今,在授课目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以引进多家知名法律事务机构人员进行课程配套专题讲座并全面参与本课程,切实加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实习、就业提供直接帮助。
细数法学院教师希望通过课程设计锻炼到的法科学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检索能力与资料处理能力的试炼。案例研习课和实务课程中,为得出案件裁判结论学生必须先去找法。面对复杂的法律问题,为了解释法律,学生还要广泛地检索案例及相关立法资料、专著、论文等理论资料并对之筛选、评价、理解与综合运用。写作课中设置专门课程或模块训练法律检索能力,为学生撰写、发表论文提供基础能力训练。国际类课程则通过书状写作与模拟法庭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法律检索能力。
第二,思维方法的养成。通过反复的学习与训练,使同学逐渐建立起案例分析的思维框架、写作与学术研究的一般范式、对交易及合同纠纷的解决思路的框架性理解。
第三,表达能力的锤炼。不同于传统的知识讲授类大班课程,新型课程多采取翻转课堂的课程形式,学生的课堂参与被最大化激活。不论在案例研习课的小班讨论、实务课的小组展示还是国际课的模拟法庭中,以法律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并形成有依据、有逻辑的书面表达是基础,口头表达则是交流的工具。表达是法律职业的基本功,新型课程努力让专业语言、专业性的表达与法律思维一样成为一个法科学生身上固有的东西。
三、薪火相传 扎实推进改革
老师设计课程时地殚精竭虑、助教准备小班讨论时地坐卧不安、同学完成作业时的苦心钻研……这些情景在北大法学院的课程改革中屡见不鲜。
有基础、有方向并不足以突破课改深水区,课程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北大法学院教师为国育才的情怀与全体师生的加倍付出。北大法学院院长潘剑锋老师认为,正是对法学学科规律的清醒认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殷切希望、法学教育者的责任感与情怀、教师与学生的支持与付出汇成合力,才推进了北大法学院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法学教育者的情怀与付出
谈及教师在课改进程中的付出时,潘剑锋老师曾多次表示,法学院汇聚了一批有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热爱教学的法学教师。课程改革的推动,在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之外,更得益于法学院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对整个法学教育的希望和期待。
“优秀的苗子是否都成才了?是否对得起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投入和期望?教师在法学教育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培养出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是北大法学院教师不断自我追问的问题。
在教师眼里,法学教育中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功成名就的结果,而是通过教学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和机会,塑造其严谨踏实的研究精神、培养其扎实牢靠的法学素养。北大法学院的每一位学子都是国家与社会寄予厚望的优秀苗子,法学院理应成为其成长的沃土,使其具备足够的能力,在离开这里之后,移植到祖国的任何一片土地都能迅速生长,成为能够荫蔽一方或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基于这样的公心,北大法学院教师投入到课程改革的进程之中,满怀希望,无怨无悔。
面对课改的新目标,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心力去准备一个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新型课程。案例研习课中,案例编纂是基础工程,教师从经典教学案例、判决书、外国法案例、新闻、小说中选取素材,在设计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理论的重要性和问题的现实性,并且要考虑学生答题的难度,这一环节常常需要教师耗费很多心血去精挑细选和精心雕琢。
布置作业前写答案“排雷”、批改作业时处理同学的个别性问题等等也都是额外投入。联合开设的实务课、写作课、国际课中,即便有实务专家或校外学者授课,校内教师也不放弃教学指挥,而是全程主导和参与,控制授课质量和教学规范,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性,让学生从中受益。
学生的支持与担当
学生对课程的支持是课程改革得以持续推进的另一大因素。课程改革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为达到培养目标,新型课程的设计并不轻松。相比于传统知识传授类课程,学生的任务从读书、听讲变为检索、写作、研讨、辩论的实践。相应地,过程之中自然需要法科学生大量的“刻意练习”。
案例研习课中,一学期每位同学的作业总量一般约10-20万字,上课部分之外,学生每周至少需要在一门案例课上投入一整天的时间。写作课中,检索任务和写作任务量同样不低。实务类和国际类课程中同学同样需要阅读、检索大量案例并完成相应课后作业。
2019年秋民法案例研习:教学日历
令人惊喜的是,课程所需投入的增加对于北大法学院的同学来说是痛并快乐的。案例研习课、实务课等新型课程往往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受限于课程容量,选课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课程总结中也常看到同学类似的评价:
“作业的设计上虽然很虐,但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给我处理法律问题的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课程建立的体系让我有了从哪入手、依何顺序解决问题的本能,虽然虐到但真的不会后悔!”
“案例课真的好累啊!但是收获真的特别大,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最后一次辩论也很开心!谢谢老师!”
“课程作业非常非常多,对于勤奋好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
……
可以窥见,北大法学院的同学愿意为新型课程负担更多课业压力、愿意为能力提升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说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是课程改革得以启动的一个前提,那么学生的支持则是课程改革得以持续推动并取得收效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后者与学生基础素养并无太大关联,学生所做出的超越同类院校学生的努力与增量才是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部分法学院同学还身兼一个特殊的职责——课程助教。几年的课程改革中,北大法学院也培养出数支与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并能扩展课程训练范围的助教团队。助教的主要工作为批改作业、讲解作业以及组织小班讨论。
即便助教主要担任主持人而非讲授者的角色,但若要保证每周的研讨有效、有价值同样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为课程付出的时间完全不少于、甚至常常远超过选课同学的投入时间。课程改革进程中,不仅选课同学得到训练机会,担任助教的同学也在反复的打磨和研讨中实现着“教学相长”。而部分博士生助教在毕业获得教职后,更把北大法学院课程改革的种子播撒到了祖国的广阔天地。
四、全院聚力 树立重教新风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北大法学院的课程改革并非靠零星教师推动,而是全院层面的努力。
潘剑锋老师表示,“人才培养的核心在教学环节,因此课程改革具有必要性。启动课程改革以来,在有担当、有热忱的北大法学院教师之间,重视教学的风气已然形成。北大法学院的法学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法律人才,并始终秉承着探索精神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学院加大课改投入
法学院在教师合作开课的制度建设、国际师资的引进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支持方面加大投入,努力实现最佳师生比,只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制度建设方面,北大法学院新型课程常采用“双师同堂”甚至“多师同堂”的模式,这在全国高校的专业教育中都实属鲜见,而这都有赖于法学院在课时计算和绩效考核上的制度支持。案例研习课程每学期有至少两名教师参与授课,多时达到五名教师;写作课常有校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授,需要协调嘉宾,安排主持;每门实务课程中学院及授课教师也邀请数位实务工作者作为常驻授课教师或讲座嘉宾;国际课中每年均有数位来自香港及海外的优秀法律学者和实务专家提供实训指导。学院管理层面为此不仅付出了大量精力和资源,还逐步建立了完备的管理制度,对课时统计、助教配置、嘉宾邀请等作出既确保基本教学纪律,又充分保证改革灵活性的安排。
国际师资方面,为实现拓宽国际视野的培养目标,北大法学院开全国法学院先河地启动了“全球教席计划”,聘请20位全球知名的法学教授和法律实务人士,开设国际前沿法律课程,并担任优秀学生的国际导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Paul Gewirtz担任北大法学院全球教席主席。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法学院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平台,打造了全球教席“云课堂”项目,由15位全球教席学者和30多位中国学者共同倾力参与。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助教人数、教室数量的要求很高。助教培养方面,授课教师通常从既往选课同学中表现优异者之中选拔下一学期的课程助教。为保证教学效果,及时了解、反馈每位同学的情况,通常按照1:20的比例设置课程助教。授课教师培训助教的时间、精力及助教经费的支持都是学院及教师层面为达到教学目标所自愿投入的成本。同时,学院还主动协调学院、学校资源为小班讨论课程配置多间教室,优化讨论环境……
全院开创课改新风
自1904年,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学门”,开中国近现代大学法律专门教育之先河,至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雷火电竞官网在线法律学系飞速发展,北大法学院在培育优秀人才和积极参与国家法治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律院系的前列。在21世纪的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北大法学院是国家法学教育事业中当仁不让的开拓者。
北大法学院内,课程改革是学院与众多教师的希望、期待和努力的汇聚,而非个别教师的努力抑或个别课程的打造,全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改风气并产生传帮带效应。北大法学院经过长期创新实践与积累,逐步实现案例研习课程的规范化与体系化。目前已经开设了六门品牌案例研习课程、四门写作课程、十余门实务类课程、六十余门英文课程,法学院内有逾五十位老师参与到课程改革的项目中来。课程改革之风起于学院与授课教师的筚路蓝缕,并在无数法科学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劲头的鼓舞下日益强劲。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在全国法学教育的范畴内,以人才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新型课程尚处在少数。怀揣着美美与共的理念,肩负着开拓法学教育的使命,北大法学院的课程改革不仅服务于本校学生,使其在课程改革中茁壮成长;还对于兄弟院校开设同类课程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为全国法学教育的课程转型提供模板。北大法学院的新型课程收获兄弟院校的认同与好评,在各大法学院日渐成为风尚。
多年来,北大法学院及教师通过写作论文、举办及参与教学沙龙、研讨会、讲座等方式传播北大法学院的课程改革经验。法学院的领导和教师多次通过会议、连线、公开课等方式向全国法学高校教师详细介绍了北大课程改革的理念、案例研习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强化法律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做法等。北大法学院还主办“全国法学教育师资研修班”,以公益方式传播课改经验,以现场展示课的方式展示案例研习课、大班互动课等课程的教学方法,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一线青年教师和三十名法科学生在北大法学院观摩学习。
北大法学院的相关课程资料也通过多种形式共享给其他院校的师生。大量案例研习课的作业材料已经通过案例研习报告、论文等形式向社会公开;《跨境法律律师实务课程》等国际类课程直接开放名额供兄弟院校学生选课;而《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后都由助教同学撰写综述并上网发表,学院还专门为配备了速记与录像专业人员,保障讲座内容在公开视野里精彩重现。
怀揣着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北大法学院将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不断前行。法学院全院聚力攻破课改深水区,实现各类学生的共同培养与差异化培养并存、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兼顾、能力培养与职业品格并重、关注中国现实与放眼全球并具。如潘剑锋院长所言,“总结雷火电竞官网在线在课程设置改革上的经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法学教育何其艰难,又何其光荣。言其艰难,是因为教育自身的规律决定了它是一件需要厚积薄发的长效事业,既容不得半分虚假,又难以立竿见影产出成绩,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院都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去无私投入,方才能集腋成裘。言其光荣,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伟大的新时代,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使命,让学生多成长一寸,则完美的法治中国距离实现就接近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