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月下旬以来,北大法学专家面对国内艰苦卓绝的抗疫阻击战、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以及全球疫情迅速蔓延的危机等“抗疫”不同阶段的重要问题,不间断地进行研究,通过多类平台提交或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担任智库专家,直接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卫生法学专家孙东东教授应邀担任国家和北京市防控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制定防控预案,并向中国农工党北京市委、全国政协提交建议报告;行政法专家沈岿教授担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法律顾问,向西城区政府提交关于疫情防控的智库报告;刑法专家车浩教授应邀参加国家卫健委组织的专家座谈会,提供专家建言,等等。
通过《北大智库要报》向有关部门提交智库报告。学校通过《北大智库要报:抗击新冠肺炎特刊》征集全校各领域的智库成果,法学专家先后供稿40余篇,供稿数量全校最多。
其中,卫生法学专家孙东东老师根据全国和北京市抗击疫情进展中的阶段性问题,供稿十余篇,内容涉及多个重要领域:包括提升国家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疫情发展趋势判断和防控建议、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控、预防境外疫情倒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国际话语权、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临床医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药品供给侧改革、国家全面脱贫工作、超前防范新业态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人工智能病毒监测预警系统产业、防控疫情的高考预案等等。
此外,沈岿、金锦萍、薛军、陈若英、郭瑜、陈一峰、蒋大兴、肖江平、甘超英、张千帆、何其生、车浩、王世洲、王新、楼建波、陈明辉等多位老师针对传染病防治信息发布、救援物资调配、政府应急征收征用、突发事件的刑法应对、突发事件中慈善活动的法律规制、抗击疫情中医务人员和卡车司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中国抗疫是全球抗疫的有机组成部分、疫情之下的外贸进出口和国际运输、组织商业包机集中撤离海外留学生、基层社会治理、在京高校京外学生分批返京、调控市场、恢复国民生产、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疫情对全面脱贫工作的影响等多领域、重要问题建言献策。
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向社会公众发布针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最新研究成果。1月下旬以来,北大法学专家积极利用新媒体及时、广泛向社会发布对策建议,发出北大的声音,截止4月上旬,已经发布30余篇。
慈善法专家金锦萍老师发布9篇:“疫情应对中,民间救援当为国际救援主要方式”“应急物流之痛,折射应急管理体制顶层设计之囧”“如何理解审计机构对于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关于呼吁善待运送捐赠物资的卡车司机,确保物资运力的建议书”“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慈善组织的变与不变”“口罩之外,慈善组织还该提供些什么”“如何解读民政部的社会捐赠归集政策”“绕开红会的捐赠将被查处?误读也”“如何理解武汉市慈善总会27亿元善款上缴财政”,其中,呼吁善待卡车司机的建议被“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文章所关注。
电子商务法专家薛军老师发布7篇:“疫情期间,如何帮助海外中国公民”“抗击疫情,但绝不能忽视其他病患者面临的‘断药’问题”“电子商务企业在抗击疫情关键时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建议国家紧急授权调用阿里、京东、顺丰等电商物流企业从事救灾工作”“控制人员流动,但切勿切断电商物流通道”“呼吁武汉政府紧急征用大量楼堂馆所,进行有效医学隔离”“大疫当前,必须保护好我们的医护人员”,其中,呼吁保护医务人员、重视其他病患“断药”问题的2篇文章被中国医师协会报纸《医师报》全文转发。
行政法专家沈岿老师发布5篇:“寻求疫情防控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大疫之下善待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大理‘征用’口罩引发的修法问题”“传染病防控信息空间的法律保护”“传染病防控信息发布的法律检讨”。行政法专家王锡锌老师发布“应急处置措施须守住法治底线”、“十堰张湾‘战时管制’非准确法律称谓”“引入信息竞争机制、推动疫情信息公开”,刑法专家车浩老师发布“疫情隔离的场所、对象和方式”、“疫期犯罪观察(分为三个系列)”。
此外,刑法专家王新老师发布“办理抗拒疫情防控案件的刑事司法理念发展”,民商法专家葛云松老师发布“民政部对慈善组织所募款物的限制应撤销”,商法专家陈若英老师发布“建议引入企业外包,解防疫物资短缺之急”,宪法专家王磊老师发布“防疫误用了‘征用’和‘调用’并建议全国人大审查相关立法”,经济法专家肖江平老师发布“畅通物流、合理执法,是疫情当前保供稳价的关键”。北大法学专家笔耕不辍,更多智库新作、力作正在撰写和发布中。
面对史无前例的“抗疫”,亟待医学学科、其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持续深入研究,北大法学学者通过学术期刊平台,发表针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学术论文,不断践行学校“延期不停研”号召。
经济法学科张守文老师在《政治与法律》2020年第4期发表“疫情防控:经济法的解析与应对”,文章论述了运用经济法的“两个失灵”理论、风险理论、信息理论和价值理论,有助于解析疫情的成因及其预防,明晰疫情防控的必要性、重要路径和价值引领,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应对;疫情防控需要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的大量运用,应将重要的发展理念和法治理念贯穿其中,从而形成“依法治疫”的制度体系。基于“以人为本”的“依法治疫”,有助于防止疫情的暴发和扩散,减少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及其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害,从而能够在保障公众生命健康的前提下,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刑法学科车浩老师在《法学》2020年第3期发表“刑事政策的精准化:通过犯罪学抵达刑法适用——以疫情犯罪的刑法应对为中心”,文中论述:疫情期间的司法活动,皆是在应时而动的刑事政策指引下展开,提供了观察当前中国刑事政策运行逻辑的极佳样本,也是重新理解刑事政策与犯罪学和刑法适用之关系的理论契机;以疫期犯罪的刑法应对为中心,围绕着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妨害公务罪、诈骗罪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犯罪成因和法教义学,探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准化的实现途径。
此外,诉讼法学科陈永生老师在《人民司法》2020年第7期发表“抗击疫情期间认罪认罚案件远程审判的正当性分析——以南通市港闸区法院对张正诈骗案的远程审判为例”;宪法与行政法学科王锡锌老师在《法学》2020年第3期发表“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开的障碍及克服”;商法学科金锦萍老师在《学海》2020年第2期发表“疫情应对中慈善组织的特殊规范和行动特点”。
延期不停研,北大法学学者通过受聘政府咨询专家、向国家和北京市提交智库文稿、利用新媒体向公众发出北大法学的声音、以及在学术期刊发表学科论文等多个平台向政府和社会贡献北大学者的智慧、践行北大学者的学术职责和社会责任。